婚礼即巅峰:阿鲁特氏一生风光在此定格

2020-01-28     国家人文历史

文|刘瀛璐

顺治大婚的时候,坤宁宫还没有改建好,洞房设在位育宫(今保和殿)。从康熙开始的几位大婚皇帝,都将婚房选在了坤宁宫东暖阁。也许作为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唯一满族建筑,在这里大婚,是对祖先传统的一种致敬,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坤宁宫的祭祀十分频繁,根据《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记载,坤宁宫祀神活动可基本分为:常祭、月祭、祭神翌日祭天、大祭之前报祭、春秋大祭、大祭翌日祭天、四季献神、四季献鲜、求福、元旦行礼等。

“坤宁宫吃肉”是紫禁城里的保留项目,“满洲旧例,谓之还愿。”祭祀时朝祭所供的祭肉,按例不准出殿门,可以召大臣、侍卫等进内食之,以承不留神惠之意。而其晚间所供的祭肉,则例交膳房散给各处。此外,坤宁宫大祭时,会例请王公大臣参加,赏吃祭神肉,而大祭翌日祭天时,则有皇家共同“吃小肉”的习俗。长久以往,在坤宁宫吃肉,演变成了一种资格和待遇,惟王、贝勒等及一品大臣,才有资格列名被请(个别单独奉派例外),二品官及值南书房翰林有时也可能参与。翁同龢、曾国藩都曾在日记里写过自己在坤宁宫吃肉的情形。如曾国藩日记记载同治九年十月初一日,“是日孟冬时享,奉派入坤宁宫吃肉。……三刻入,过交泰殿,至坤宁宫。皇帝坐西南隅榻上,背南窗北向而坐。各王大臣以次向西而坐,以南为上。……初进钉盘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约二刻许退出。”

紫禁城坤宁宫东暖阁内景

清代皇后“于元旦、冬至和生日时,在率领嫔妃等朝见太后与皇帝之后,会在坤宁宫稍事休息,然后再到交泰殿升座,接受嫔妃们的朝贺”。可见,坤宁宫在皇后乃至众人心目中的符号意义一直存在,祭神场所和洞房并存的基本格局也无缝融入清朝皇族入关后的生活。在集屠宰、烹饪、祭祀于一身的坤宁宫神殿旁度过浪漫的新婚之夜,颇为有些反差。然而这里依旧是无数少女一朝为后的梦寐之地,中宫的权力中心。但在某些亲历者的回忆中,并不那么美好。同治、光绪后, 1922年,清废帝溥仪效仿祖制在紫禁城成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进入这间一片暗红色的屋子里,我觉得很憋气,连新娘子什么样子也没兴趣看了……凤冠霞帔浑身闪着像碎玻璃似的反光,一声不响的皇后,令我觉得生疏得很。我又环视一下这个很不习惯的环境,不由得十分闷气。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起了我的养心殿,我开开门回去了。”

顶着“众望所归皇后之选”光环嫁入皇家的阿鲁特氏,完成了梦幻般的皇家婚礼,位居中宫,按理说应该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她的婚后命运却让人读起来如鲠在喉,分外惋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Isl628B3uTiws8Kq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