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扶贫路上再出发

2019-09-18   食安强国

中国小康网 褚橙庄园品牌中心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周海燕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乞丐和玫瑰花的故事:

一个卖花的小女孩送给了乞丐一枝玫瑰花,乞丐因为别人的友好而感动,提前结束乞讨,回到家找了个干净的瓶子将花插了起来,后来为了更好的欣赏美丽的玫瑰花,他又收拾了桌子、打扫了房间,甚至洗了几年来的唯一一次澡,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刮了胡子。看着镜子了年轻帅气的自己,突然觉醒,“其实我也很不错,为什么要去当乞丐?”于是他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变,积极求职,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企业老板。

在云南省玉溪市工商联驻村工作队员蒋易明的眼中,褚橙对于磨皮村而言,就是改变那个乞丐一生的那朵玫瑰花。

褚橙庄园董事长马静芬接受求是《小康》杂志社专访

磨皮村,隶属云南省新平县平甸乡,位于新平县城以西,距县城26公里,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村。全村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11个自然村(小组),农户389户1557人,主要以种植烤烟、甘蔗为生,2013年人均纯收入3479元,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转变思路谋出路,在新平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2013年9月,磨皮村迎来了由褚时健和马静芬带队的褚橙考察队,也迎来了改天换地的崭新岁月。

No.1

故事,从一个果子说起

褚橙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原红塔山集团董事长褚时健75岁时与妻子马静芬在哀牢山承包荒山二次创业,历经十载辛苦耕耘,一手打造红遍全国的“褚橙”品牌,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标杆,两位老人也由此成为了人们交口称赞的励志传奇人物,匠心独运、执著初心的褚马精神深受中国企业家推崇并广为传唱。

磨皮村,二老并不陌生,褚橙的诞生地——褚橙庄园距此仅有60多公里,仅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为了种出中国最好吃的冰糖橙,二老曾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访谈进行中

我们对磨皮村的情况比较熟悉,考察的目的其实也不是为了决定要不要投资,而是决定投资种什么。”马静芬告诉记者,随着褚橙的发展壮大,两位老人回馈社会帮扶乡里的心愿日渐强烈,得知当地有意引进褚橙项目,二人欣然受邀。

1350-1500米海拔、1800小时以上充足日照、1200mm年降雨量,以及干热的河谷气候带来的较大昼夜温差,在褚时健与马静芬看来,相比冰糖橙,这里更适合沃柑生长。

褚橙庄园董事长马静芬与求是《小康》杂志社外联部主任周海燕合影

褚橙天下闻名,有必要再拓展一个新品种吗?面对员工和外界的疑问,两位老人并没有太多犹豫,“扶贫,离不开产业。褚橙成功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对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磨皮村适合种沃柑,就不应该强行种冰糖橙。”在马静芬看来,一方面,褚橙每年11月份上市,沃柑则是3月份,时间上刚好错开。另一方面,3月份前后的水果市场缺少柑橘类产品,沃柑产品的推出也可以弥补这一市场空缺。

看准市场,与老伴儿商量后,马静芬担起了磨皮村项目的担子。于是便有了褚柑的问世。褚柑的品种实为沃柑,是马静芬尝遍市场上所有柑橘品种,比较口感,考察产量和种植环境后,为磨皮村精心选择的新品种。

褚橙庄园董事长马静芬与求是《小康》杂志社记者刘艳华交流中

2014年3月,新平励志果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马静芬任董事长,投资6000万,在磨皮村建立了磨皮褚柑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800亩地,种起了褚柑。

褚柑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橙子,是用橘子和橙子嫁接出来的,橘子上火,橙子多少有一点凉性,而褚柑为中性。”2018年,磨皮褚柑种植基地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4000吨褚柑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据蒋易明介绍,褚柑产业支撑“脱贫”成效显著,2018年磨皮村人均纯收入9642元,比褚柑项目入驻前的2013年翻了近两倍。

No.2

办法总比磨难多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提及自己一手打造的褚柑,马静芬脸上满是自信而幸福的笑容。

不过,笑容的背后总是离不开辛苦的努力和付出。

“原来这里满山都是甘蔗地,还有一部分荒地,由于缺少资金,当地的交通条件也比较差,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马睿,褚柑种植基地负责人,五年前带着马静芬的殷殷嘱托,肩负着“开疆拓土”的使命来到磨皮村,没想到一干就是五年。

求是《小康》杂志社记者刘彦华采访褚柑基地负责人马睿

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土地流转问题。2013年底褚橙与磨皮村委员会达成协议,正式启动褚柑种植基地筹备工作,土地流转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村委会对此非常积极,但是村民们却顾虑重重,有人担心没了土地,丢了生计,也有人担心当地从未种过柑橘,收成难以保障。土地流转进行缓慢,甚至一度错过柑橘树苗种植的最佳时期。

“不管怎样,必须尽快完成土地流转。”接到二老指令,马睿倍感压力,“怎么办,只能是好好和人谈。”和村委会谈,和农户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土地流转问题最终得以按计划完成。

与褚橙的其他基地相比,磨皮基地的签约条件相对比较苛刻。”据马睿介绍,为了打破农户顾虑,顺利完成土地流转,实现项目落地,褚橙不仅提高了租金标准,还提出了保障农民收入的多项措施。一是建立了土地流转租金增长机制。

磨皮村委会土地流转以出租的方式进行,租期30年,每5年付一次租赁费,租赁费为台地每年每亩800元,坡地视坡度定价,每年每亩400—600元。土地流转租金每五年一付,从第二个五年开始每五年流转租金每亩上浮10%。目前第一个五年土地流转租金已付清,208户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600余万元;二是建立了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即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基地必须安置农民就业,每户农户至少管理1100棵左右果树,约11—12亩柑橘地,前3年管护期,每户农户每月可获得管护费收入1500元,每年18000元。同时,柑橘进入盛果期后,按照产量每公斤给予群众提成不低于0.85元(依市场行情变化逐步调升)。

土地流转只是第一步。为了解决当地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褚橙除了在项目区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1000立方水池10个、铺设灌溉管网60公里、道路硬化13公里外,还出面协调建设了一个总库容为120万方的小(一)型水库,争取配套投资1000余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

马老为农民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帮助他们增收,还安定民心,创造性地提出了按户雇工的想法,想做基地管护员,必须夫妻一起上。”马睿表示,公司为农户修建房子,提供种植所需的工具,农户只需出力即可。农作物上市之后,公司按照水果的产量和质量与农户分成。“褚橙与农户通过两次分润,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半合伙人模式’,将公司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相互衔接。”在云南褚马昱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黎看来,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为褚橙、褚柑果品品质提供了保障。

No.3

以技术做支撑,以品质求发展

提及褚橙,人们最常说起的便是它的互联网营销,2012年,褚橙与本来生活网首次合作,在网上进行销售,在首发的5分钟内销售了800余箱,在24小时内销售了约1500箱,三天半时间,首批3000余箱售罄,不得不临时调货。2013年网销继续火爆,本来生活网50左右的时间卖出了近1500吨褚橙。于是,在很多人眼中,褚橙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励志橙”的互联网营销。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北大教授黄铁鹰在《褚橙你也学不会》一书中曾提及他在赴云南褚橙果园前进行的两次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褚橙之所以能够热销,成为爆款,在没吃过褚橙的群体的群体看来主要是因为名声大,而在吃过的群里中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是因为褚橙的果品真的比其他橙子好。

“褚橙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我们的果子真的好吃。”对于这一点,马静芬和褚橙的管理层非常坚定。

土地、交通等硬件问题解决了,品质管理便成了摆在马睿面前的第一要务。“磨皮村的农户们几十年来从未种过柑橘,距离我们需要的职业管护人才还有很大差距。”为此,马睿为农户们安排了一系列学习培训课程。

这并不容易,农户有着多年种植经验和习惯,但很多都与我们褚橙品质要求不符,例如除草剂的问题,我们的产品坚决不允许使用除草剂,而是等草长到一定高度,人工除草反哺土壤,但是很多农户不理解,不让用就偷偷用,为此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罚款、点名批评,等等,农户绿色、现代的种植技术、理念都还处于培养过程中。”马睿无奈道,这需要时间。

不过,这并不代表无计可施。人力有短板,技术来支撑。

磨皮褚柑基地的办公楼类似一座四合院,孤零零地建在半山腰,简陋却不简单。8月18日,记者一行来到这里,立刻被墙上挂着的一块数据显示屏所吸引。“这是我们的数据采集、监控系统,通过这个屏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区域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灌溉等实时情况。”

除了引进现代化的大数据管理工具,磨皮基地还大胆采用了从以色列引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这是一种把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施肥更精准、解放劳动力,土地透气性和松软度也更好,有助于果量的提升。”马睿告诉记者,这项技术能够落地磨皮基地,还要归功于马老,“要不是她大力支持我们勇敢尝试,我还真拿不准。”

褚氏农业褚橙基地办公室主任林安

褚橙庄园办公室主任林安追随褚马二老多年,与马睿一样,深深地被他们坚守品质第一的匠心精神所感动。“褚老在红塔山工作的时候,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创立烟田第一车间’的战略思想,大胆改革创新,从源头抓品质。褚橙的品质管理,其实是‘烟田第一车间’的延续,每一个果树怎么施肥、怎么修剪,甚至每个枝头挂几个果子都有精准的量化标准。”

“人生总有起伏,精神终可传承。”马静芬一再强调,褚柑带着“褚”字,必须保证品质。

No.4

坚守初心,助力云品出滇

“如果说褚橙是以励志的‘甜’感动中国,那么,褚柑就是以甜心的‘情’触动中国。‘褚橙励志,褚柑传情’是褚柑的核心主张和甜蜜赋能。”产业扶贫,对接市场是关键的一环。李黎向记者介绍了褚柑的整套品牌宣传方案,“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女人,毫无疑问,褚时健背后的这个伟大的女人马静芬,用她‘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的商业智慧和‘理解忍让’的爱情哲学,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李黎表示,褚柑的香甜,其中饱含着二位老人相濡以沫六十多年的传奇味道。

2019年2月,褚柑上市,虽然时逢种植“小”年,却依然成就了丰收“大”年。“去年的终端价格是6元多,今年卖到了15元一斤。”马静芬自豪地告诉记者,“但是,还是不够卖,我们销售一空。”

求是《小康》杂志社记者刘彦华与村民易中华交流

褚柑供不应求,农户们同样受益得实惠。易忠华是磨皮基地的一个普通管理员,“以前我们种甘蔗、烤烟,除去农资成本、劳力、物料,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钱,纯收入近三千多元。但是现在除了14亩土地流转租金每年1万元,管护费2万多元,采果还有提成,勤快点,1个月时间,仅摘果子就能多拿1万多元。”

收入增加了,易忠华不仅翻盖了新房,买了汽车,下一步还计划着去城里买房,送孩子去城里上学,“现在的日子真是好过了,原来担心天气不好,担心收成不好,现在都是公司管,风险都是公司担,基本没什么烦恼,就连脾气都变化好了。”

“以前,对我们很多村民来说,翻盖新房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土地流转不到五年时间,200多户当中80%已经翻盖新房,现在少数还没有翻盖也计划在明年全部翻盖。”对于褚橙项目给村子带来的变化,磨皮村委会主任普朝忠也是感触良多,整洁的硬化路取代了原来泥泞的泥土路,崭新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村民翻建了新房,开上了轿车,学生住进了新校区,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千家万户,往昔的省级贫困村已然变成了令人刮目的“小康村”。

走进磨皮村

“下一步,我们计划借助褚橙等项目基地,以保护、传承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磨皮花鼓舞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站在村口,望着郁郁葱葱的褚柑林,普朝忠许下了新的愿望。

相比普朝忠,马静芬与褚橙的心愿更加宏大。褚橙现在共有6个种植基地,40000亩地,按户均20-30亩地,大概带动了2000-3000户脱贫致富。不过,马静芬并未将自己和褚橙局限在这40000亩土地上,“云南的好产品,应该走出云南去”这是除了谈及褚橙褚柑和褚橙庄园的发展,马静芬还经常提及的一句话。她一直心系云品产业发展和品牌发展,希望可以为“云品出滇”寻找更多的资源平台和渠道机会,为云品出滇,贡献一份力量。

No.5

对话马静芬:传承一个品牌,传扬一种精神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哀牢山对您有什么特殊意义?

马静芬:我们在哀牢山住了很多年,对它很有感情,这里气候有些热,但是气候不够热,又种不出这么好吃的褚橙,所以我很感谢这里。黄铁鹰写过一本书,叫做《褚橙你也学不会》,我理解他说的学不会,从技术来说,哪有什么学不会的,肯定学得会,但是这么适合褚橙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除了这里,再也找不到了。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褚橙在扶贫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马静芬:褚橙目前有6个种植基地,基本上都在非贫困县的贫困山村。以磨皮村的褚柑种植基地来说,通过土地流转,我们租了这里2800亩地,租金要比其他基地高一些,这里的农户原来生活非常困难,最开始来基地的小孩子们都没有什么好衣服穿,现在他们的生活好了很多,他们在我们这里工作,除了土地的租金,还有管护费和摘果提成,收入提高了很多,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翻盖了新房,买了新车。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当地农户好管理吗?

马静芬:刚开始挺难的,这个村是少数民族,他们听不懂我们的话,很多人说有吃有喝就行了,没有那么多的物质要求,也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去努力工作。不过现在有了很大改变。我们每年都会在他们村委会公布大家的收入情况,看着别人挣了那么多,自己才挣一点点,他们也会不好意思,也会勤奋起来。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在进行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马静芬:我们发现现在扶贫有个问题,如果问那里的小孩子长大要做什么,有些会说要当建档立卡户,他们不会因此而感到害羞,就是想着靠政府,靠外界帮扶。

求是《小康》杂志社与褚橙庄园团队合影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扶贫先扶志,您打算怎么帮他们改变这种想法?

马静芬:对于这个问题,我确实想过。我觉得作为企业,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们公司的精神、褚老的精神传递给他们。我想着今后如果身体允许、时间允许,我要经常去给他们讲课、交流,让他们知道人生在世应该怎么活着。这应该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褚橙在发展农业,进行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据了解还曾出现过农户罢工,面对这些,有过打退堂鼓的时候吗?

马静芬:退堂鼓没有,人生来就是要经历磨难的,关键在于,面对磨难你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逃避。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假“褚橙”,你对于打假的问题怎么看?

马静芬:公司打假太难了。我们一方面安慰自己说,因为我们的果子好才会有假货,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要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要把我们果子的品质管好,只有我们自己站稳了,品牌竖起来了,才能真正战胜这些假货。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褚橙的品牌中,褚老的个人影响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会担心褚老的这种光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退,从而影响褚橙的品牌影响力吗?

马静芬:会担心呀!肯定会担心。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产品说话。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没有比褚橙更好吃的产品,那么我们的品牌才站得稳。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您曾说自己不会退休,一直要干到闭眼的那一天。您的事业追求或者目标是什么?

马静芬:以前我也是一个很糊涂的女人,就像旧社会的家庭妇女一样,每天关心的就是老公对我好不好、在不在乎我,现在通过一些学习、交流,我明白了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什么,活一辈子,能为大众做一点事,到死不后悔,这一生就算活的比较好了。我现在想的就是能做事的时候我就做事。我给自己下的目标就是:传承一个品牌,传扬一种精神。传承一个品牌就是要带领大家把褚橙这个品牌做好,传扬一种精神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头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匠心耕耘的企业家精神。

出品:云南褚马昱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文字:《小康》·中国小康网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微信关注“褚橙庄园品牌中心”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褚橙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