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故事:“辉县牌”金针菇牛吗?“蘑菇小镇”冀屯告诉你

2019-12-06     魅力新乡

每天,260吨“辉县牌”金针菇从冀屯镇走向全国。冀屯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蘑菇小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红油翻滚,热气满屋,一盘鲜嫩爽口的金针菇下锅,挑逗人的味蕾。“这是咱辉县产的金针菇,还有平菇、猴头菇、双孢菇呢!”老家在辉县市的居民小王这样自豪地说。


每天,260吨“辉县牌”金针菇从冀屯镇走向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场超市、饭店、家庭餐桌,太行山下的小镇冀屯,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蘑菇小镇”从何而来?这得从21年前的一次对话说起。


1998年深秋,担任冀屯镇党委书记才半年的赵化录,骑着自行车到乡下走访,清冷的大地上,几座孤零零的大棚格外惹眼,他下车钻进大棚,和几个在棚里满头大汗的村民聊起来。


“为啥不种麦,偏偏盖大棚?”


“一亩园十亩田!俺这一棚平菇一年能挣七八千块,恁说哪个好?”对方头也不抬。

那时的冀屯镇还没有像样的企业,老百姓都在土里刨食,人均纯收入才1000元出头,有的农户穷得连房子都盖不起。


想着半年多来走访看到的一幕幕,赵化录一拍大腿,猛然醒悟:对呀,冀屯是个农业大乡,要是领着群众种食用菌,不就是一个致富好门路嘛?


30多岁的赵化录决定大干一场。


“头三脚”最难踢。刚开始,虽然领导再三发动,大会小会开了一轮又一轮,但群众怕赔,没人干,怎么办?


赵化录想到了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行动最积极的是范屯村党支部书记石宝贵,他领着13名党员建起15座双孢菇大棚,第一茬菇长出来,一座棚收获1.5万斤,3.5元一斤,一座棚净挣3万多元。

群众不看广告,只看实效。随后,镇里掀起建棚高潮,没几年工夫,全镇食用菌大棚达到1万多座,实现了户均1座棚。


产量上来了,销售得跟上。赵化录带着两名干部,北上首都,南下武汉,西去太原,马不停蹄地推介辉县蘑菇。有一年,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他们裹着军大衣,顶着西北风,挨家挨户塞宣传单。商户听说他们是镇干部,都很惊讶。他们忙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胡辣汤店里钻,赵化录一口气喝了两大碗,另外俩人笑他真能吃,但笑着笑着,大伙儿的眼圈儿都红了,“咱当干部的,为了群众,啥苦都得能吃,啥委屈都得能受”。



干部的眼界开阔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但想要发展,还要走集约化道路。2008年,冀屯镇建成食用菌园区,园区里有3个合作社,仅冀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有41座大棚,一座棚一季就能产3万公斤食用菌。


“食用菌要想大发展,必须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作支撑。”2012年,赵化录四下广东、三上甘肃,相中了上市公司“星河生物”,千方百计想引过来。但他们第一次去接洽时,连大门都没能进去。他和同事啃着方便面在门口苦等一天,终于打动了企业负责人,该公司董事长出面和他们洽谈合作。


如今,投资11亿元的“星河生物”,日产金针菇260吨。冀屯镇的食用菌大棚,从风吹日晒的田地里,搬进现代化工厂。该镇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全国行业市场的1/10,全镇6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增加2000元。去年,冀屯镇公共财政收入突破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06F3G4BMH2_cNUgRG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