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城市共生长,“了不起的七十年”由隆基泰和冠名播出。用脚步丈量发展,用双手触摸成就,用故事讲述变迁。接下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了不起的七十年。咱们河北简称“冀”,一个“冀”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那您知道这个冀字,取自哪里吗?没错,就是衡水冀州。说到衡水,接下来我们就跟随记者一起走近衡水,感受一下这些年来,衡水市带给人们的惊喜与希望。
今天海燕要带着大家认识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衡水的农民、工人和工程师,他们除了是衡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里的普通一员,更是衡水发展的见证者,接下来,我们先去见见第一位时代见证者。
记者:海燕
那我手上现在拿着的就是冠志采摘园里的千禧西红柿了
不要看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西红柿但是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面却蕴含着大大的科技含量。
电脑控温控湿度采光都是智能化的
记者:那以前您是做什么的呀
我以前是种地的,种小麦玉米。一年收入也就是一两万吧。现在你看我这儿环境多好呢,也不用风吹日晒的了,光这儿的工资就三万多一年呢我家的地都承包出去了总的一年的收入比以前高好几倍呢。
王亚桃所在的河北冠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饶阳县南善旺村,从2013年成立之初,他们就瞅准了现代高端农业这个路子,创建了自己的果蔬品牌,还有了认证的绿色有机产品,目标就是要生产“不打农药的蔬菜”。像这样的农业科技公司,在饶阳县可谓不少,在大力打造农业支柱产业的过程中,当地的百姓把种菜做到了极致,也让饶阳成了我省最知名的设施农业生产大县之一。
记者 海燕
七十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时,谁能想到这样普普通通的农产品居然还能致富。不得不说科技改变生活,而因为科技改变命运的还有丝网之都——安平,一个从“乡”到“都”,从区域化到国际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地方。
小的时候我父母也织那种手板机,左邻右舍街坊邻居都是做这种家庭式的小作坊生产。那一年下来基本上也就养家糊口吧。现在咱这个企业的设备基本都是进口设备,咱们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给咱一些补贴。咱们这个订单,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也有,基本上车也有了 房也差不多了,这几十年变化真的非常大。
在衡水安平县,33万人中有21万人都在从事丝网产业,占到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这里,丝网加工企业有2万多家,是绝对的经济支柱。而这些年,拥有丝网加工技能的当地百姓也实现了从糊口到致富。
大力实施互联网加产业行动,全县近万家丝网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网上贸易占到了总销售量的70%以上。近年来我们的丝网产值突破了500亿元, 真正实现了由中国丝网之乡到中国丝网之都的蝶变。
不仅是衡水第三产业的代表,更是许多衡水人儿时的记忆,七十年了 衡水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听听湿地保护者李宏凯是怎么说的。
在1948年的时候叫国营冀衡农场,那时候主要是种地。1958年就是修衡水湖蓄水工程它开始叫衡水湖,2003年衡水湖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加强了湿地和鸟类的保护。目前我们的鸟类有324种 比建立保护区之初增长了41种。另外由衡水湖湿地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去年我们衡水湖湿地带动的旅游人数达到了二百多万,旅游收入在四个多亿。
为了守好衡水湖这“一盆清水”,衡水市可谓是下了大力气,拆除沿湖建筑、取缔网箱拦网、收蒲草、清淤泥,在做好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同时,将保护区内对衡水湖生态存在重要影响的32个村庄进行了生态搬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衡水湖保护区的影响。衡水湖如今的发展离不开李宏凯这样辛勤的工作人员,更离不开衡水湖周边居民的支持。
以前啊,我也是逮鱼,开过化工厂。自从后来环境保护这块抓紧以后,我开了一个印染化工厂。第一批第一个关掉的,关掉以后我看这个水质也好,风景也特别好。考虑搞旅游比较好合适,在我们村第一个买船,买船以后搞旅游。拉游客们去玩都说这个地方特别好。只有绿水长流才能年年有余。
有了这些年治理的基础,衡水湖的水质已经从曾经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也高出了空气清新标准的三倍。
文章来源:今日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