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静菲
对于孤独,每个人都曾深有体会,而能够写出百年孤独的却寥寥无几!实际上,孤独是一种距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只是,站的越高的人,和别人相隔就越远,所看到的孤独可能也越远。
01
第一次见到王中林,还没开始正式采访,他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尚未完工的"百年孤独",当然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设计许久、还未完工的木刻画稿,铿锵有力的四个字如同是对他雕刻生涯的总结。言语之间,我能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是《百年孤独》中描述的那种感觉,艺术本身是孤独的,但不被认可却是他们不愿面对的另一种孤独。
这种不被认可不在于人们如何评价作品,而是害怕市场不接纳。在采访的前一晚,我从天猫、淘宝、京东等各个电商渠道搜索王中林的作品,想要从价格、评价中看到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但可惜的是,网上没有一丁点儿痕迹,就连相关的作品新闻也是寥寥无几。
因此,当从他手里接过百年孤独的画稿时,无论表面多么重视,心里都知道他的积极可能会被我辜负。因为,即使他能够刻得出那百年孤独,而我却不一定能够写出那种感觉。孤独或许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孤独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只能试着去体会,并尽可能地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02
采访刚开始时,王中林总是将自身获得的各种成就挂在嘴边,如,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国内国际大展并获奖、被评选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个人传被编入《世界华人文艺术界名人录》《世界艺本家名录》等,就连作品被多少海内外人士收藏,也恨不得一一道来。
原本我以为这是一种炫耀,可是说着说着,我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渴望,渴望被认可!可能是过往的一些经历,让他知道我不可能从他的作品里体会到艺术的价值、艺术的孤独。所以,只能用获得过的头衔、职位以及各种奖项等来获得我的认可,试图让我从这些荣誉中理解到作品的价值和独一无二。
想到这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他明明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在面对我的时候,却只能用一种近乎讨好式的方式来获得我的认可,进而通过我去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因为我是做媒体的!不过,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价值并不是一次采访就能说的清楚的,而我也没办法责怪艺术家们自身所拥有的那种"曲高和寡",只能怪自己从小就是在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没怎么经过艺术的熏陶。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人的艺术素养逐渐会越来越高,艺术也会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与认可。
不过,换一种角度来说,王中林的做法并没有错,在当前这样一个整体艺术素养相对偏低的大环境中,用自己的奖项以及专业,来不断提升国人的认可度,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进而让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走向市场化,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对此,王中林表示:目前整个民间工艺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好的工艺品、工艺技术因为没有市场化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没有市场的技艺逐渐就无人问津。而他显然不愿意让自己深耕多年的雕刻行业慢慢成为历史,也不想让自己近三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或许是因为妻子常年经商的原因,王中林对于艺术品走向市场化的接受度也极高。
03
当王中林轻描淡写地说出我们已经完成了纯手工产品与机器之间的无缝衔接时,我可以想象出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人每天要去跟技术人员对接、沟通,一遍又一遍地调整、打磨的场景,而这个过程足足持续了两年之久,中间的坎坷与辛苦恐怕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好在有所成。
将第一件手工雕刻的作品作为母体,然后通过机器扫描、3D打印、成品制作等一系列过程还原并复制,让原本一件过万的产品以大家都能够买得起的价格进入市场,然后不断进入到千万个家庭里,吸引更多有兴趣的人加入到这个领域,是提升国民鉴赏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王中林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让艺术继续传承下去所做的努力。
而在谈及作品时,我也发现他的作品主题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逐渐向大众靠拢,用一种放大化的手法将人们日常、记忆中的物件通过雕刻展示出来,继而寻求与大众之间的共鸣。这种努力还需要持续多久,没有人可以预料,但艺术领域未来的发展,不应该只是王中林一个人的责任,更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有幸参观了他的工作间,作品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用语言去形容的,每一幅活灵活现的作品仿佛都在诉说自己的故事。我甚至有一种将所有作品都搬走,挂满自己家墙壁的冲动,可能只是想想。每个人境遇不同,喜好不同,我能做的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的作品,而社会应该做的其实是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爱好。
最终,在临走的时候,看着王中林老师孱弱的身体,我冒昧地问了一下传承问题,他的孩子已经在其他领域有了自己的成就。艺术传承,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