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思达
40年的时间,在记忆中犹如弹指一挥间,然而当人们蓦然回首时,就会惊叹于古老的中国在这些年中发生的巨变。如今的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旧貌换新颜,实现了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国力增长的,是中国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人不仅文化上更加自信,同时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更加重视,而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也自然而然地迎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公布施行《博物馆条例》,大力促进文博事业发展,并且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多项指导意见,将一批文物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纳入“十三五”国家规划及专项规划,从政策层面对新时期文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他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40多次,出席或见证文物领域重大活动10多次,莅临文物博物馆单位考察指导近30次。他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为新时代中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一重大主题,提出了富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
习主席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
文物是一种凝结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文物,人们能看见千百年来的历史沧桑,感悟到祖辈们代代传来的文化根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搞清全国文物总数、分布状态,以便有的放矢地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加以统筹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012年到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这次调查按《馆藏文物登录规范》涉及了陶器、瓷器、金银器等35大类文物。为此全国成立了3600余个普查机构,动员了10.7万名普查人员,其中包括3万余名从各文博系统选调的专业人员,对102万个国有单位进行了普查。他们在走访调查之后,将数据汇总到了国家文物局建立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从而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文物身份证”和信息管理体系。在这次调查中,共普查了全国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其中新发现和新认定的文物为708.4万件(套),基本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湖南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其实,文物普查不仅仅是一项统计工作,更是让人直观地接触到文物,从而体会到中华文明之伟大灿烂的绝好机会。不少参加普查的文博系统专业人士都表示,在工作中第一次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物,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是这些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就连被普查的单位都受到了精神洗礼:西藏山南普查员卓玛负责调查一些偏远山区寺庙。刚开始时,这些寺庙僧人非常不理解普查工作的意义,对此很有抵触。卓玛和同事就给他们详细讲解普查对文物、寺院和国家的意义。通过卓玛他们细致耐心的工作,僧人们慢慢理解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更对自己每日所见的文物有了更新的认识。当工作完成,这些原本抱着抵触心态的僧人甚至对卓玛等工作人员表达了感激之情。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正是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我国的文保事业才得以不断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