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娃以后挑食、不吃饭?这8大辅食添加误区,必须避免

2019-07-18     亲宝宝APP

上周末和小姐妹聚餐,席间,安安不停地喂孩子喝骨头汤,只有3岁的壮壮喝了将近一碗。

安安一边喂一边说:“多喝汤,长高高。”然后还跟倩倩说:“喝骨头汤是补钙的哦~给你家哇哇也盛一碗吧?”

倩倩:“别提了,我家哇哇现在只吃肉,不吃蔬菜,愁死我了,我现在都把蔬菜藏在其他食物的后面。”说完喂了孩子一口,只见哇哇嚼两口就吐出来了,“我要吃肉肉,这不是肉肉。”

两人突然看着我:“唉,这些年,每次聚餐,就羡慕你,不用操心孩子吃饭的问题。”

其实不止我这两个闺蜜,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加辅食的时候就走进了误区,今天轩妈真的要好好和你们唠叨一下这“添加辅食的8大误区”,一次性给大家扫清这些喂养的雷区。

误区1:为了补钙喝骨头汤

一定要先说说这个骨头汤,每次带轩轩去奶奶家,爷爷都要煲汤,也是说:“喝汤补钙,孩子正在长身体。”想到老人一片心意,我会给轩轩喝一点点,不给多喝。

其实,骨头汤里有大量的脂肪,容易导致肥胖,至于钙,骨头“汤”里的钙并不多,骨头中的钙不溶于水,就算加醋,溶解到汤里的钙也非常少。

也就是说,钙基本都在骨头里,而不是汤里。如果指望通过骨头汤来补钙,那得把骨头吃下去。

至于补钙,只要保证充足的奶量,合理安排饮食,按时补充维生素D,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大多数孩子是不需要额外补钙的。

如果孩子就爱喝汤,可以用汤煮面条或者熬粥,不仅满足了宝宝想喝汤,还可以增加主食的味道。

误区2:用自己做的米粉代替市售米粉

宝宝6个月以后就应该开始吃一些高铁的辅食,高铁米粉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很多妈妈担心市售的米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所以选择自己做,认为这样安全放心。

虽然自制米粉跟配方米粉都叫做“米粉”,但是自制米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营养单一,长期吃有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另外,自制米粉也无法保证卫生安全,而且不方便储存。

相比较而言,市售的配方米粉中添加了多种宝宝需要的营养强化剂,特别是含铁量比较高。妈妈购买信得过品牌的米粉给孩子吃,自己也更省事。

误区3:没长牙齿一直吃糊状食物

细细软软的食物是很多家长的心头爱,他们认为这样的食物能避免宝宝噎着,让他吃得更香。

殊不知,长期给宝宝喂细软糊状的食物,宝宝的口腔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对日后的咀嚼能力和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导致宝宝不喜欢吃饭、含饭不咽下去、说话口齿不清。

确实,在添加辅食的早期,因为宝宝咀嚼和消化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确实需要把食物做成糊状。

但随着宝宝咀嚼能力的提升,给他添加泥糊状食物2个月左右,就要向颗粒状食物、条状食物、块状食物逐渐过渡,充分调动和锻炼他的口腔。

总的来说,6个月宝宝可以尝试稀糊状的食物,7~9个月可以添加稠厚的泥糊状和颗粒状食物,10~12个月可以添加块状、条状或者片状的食物。

此图片仅示意宝宝辅食性状的变化规律,供家长参考

误区4:给宝宝喝煮菜水

很多家长觉得宝宝没有牙齿,吃不动蔬菜,所以就给他喝煮菜水,以为煮菜水看上去绿绿的,一定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其实恰恰相反,煮菜水颜色泛绿只是因为菜叶收缩、小部分蔬菜汁液流进煮菜水中导致的;而且煮菜水并没有多少营养,绝大部分营养成分都还在菜叶里;此外,煮菜水中可能存在残留农药和草酸。

所以,给宝宝喝煮菜水,不但没有营养,还会对他的身体造成伤害。

可以根据宝宝的月龄和咀嚼能力,将蔬菜做成菜泥或者菜碎喂给他吃。制作前最好焯一下水,沥干水分,减少农药和草酸。

误区5:肉类不好消化,推迟添加

我身边很多妈妈在制定辅食计划的时候,都会推迟添加肉的时间,理由就是觉得肉类不好消化,怕导致孩子消化不良,难以适应。

其实,6个月的宝宝体内储存的铁元素已经消耗殆尽,如果补充不及时,发生缺铁性贫血的概率非常高。

邻居家一个快2岁的宝宝,添加辅食后一直吃素不吃肉,小家伙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也没有感冒发烧,就是“病恹恹”的,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是严重的缺铁性贫血了。

肉是补铁的最佳来源,因此在6个月添加辅食开始,宝宝就可以吃肉了。如果担心宝宝无法消化,刚开始做得细腻些就行了。

误区6:豆制品会引起性早熟,不能吃

很多家长不给孩子吃豆制品,尤其是豆浆,认为豆制品会导致性早熟。

就因为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中含有一种大豆异黄酮的物质,又叫植物雌激素,它和人类的雌激素结构类似,所以有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吃了就会性早熟。

虽然植物雌激素会产生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但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其实,豆制品普遍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豆腐中还含有钙,很适合孩子日常补充,不同种类的豆制品营养价值稍微有不同,都是健康的选择。

误区7:给孩子吃的必须是“儿童专用”

最常听到的就是儿童酱油、儿童牛奶、儿童面条……价格比普通的食物贵好几倍先不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儿童食品标准。

就拿儿童酱油来说,什么“专为儿童酿造”、“清淡少盐”、“营养丰富”……说破天不还是酱油?

其实很多“儿童酱油”中,盐的含量并不低,甚至比成人酱油中的盐含量还要高,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有的商家还说,吃儿童酱油可以补充营养元素,例如钙、铁等,其真实的作用基本上微乎其微。

图片来自深圳消委会官网

所谓的“儿童牛奶”就是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多加一些糖分和甜味剂,什么长高、聪明,都是商家的噱头,适合孩子喝的还是推荐纯牛奶。

还有“儿童面条”,有的钠含量甚至比家里常吃的面条含量都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宝宝1岁之后就可以尝试大人饭了。与其每天想着做“大人饭”和“儿童饭”,不如做大人孩子都可以吃的食物。

轩轩1岁之后,我家的饭菜除了比之前更清淡了一些,食物的选择上几乎是没有变化的,给宝宝吃“大人饭”注意清淡健康、少油少盐就可以了。

误区8:经常给孩子喝果汁

家长都知道给宝宝吃水果有好处,为了方便,经常会把水果榨成果汁。

其实在变成果汁的过程中,水果中的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糖分却增加了,宝宝喝一杯果汁就相当于喝了满满一杯糖水,过多摄入糖分容易造成宝宝肥胖和蛀牙。

而且果汁的甜味过早刺激味觉,可能会影响宝宝对淡淡的奶味失去兴趣,不喜欢喝母乳、配方奶、水,影响生长发育。

给宝宝喝果汁,完全失去了原本吃水果的意义,我们要给宝宝吃营养完整的水果。根据宝宝的月龄和消化咀嚼能力,提供果泥、水果片、水果条等食物给宝宝吃。

其实,父母们不小心走进这些误区,一来是因为自身的营养知识不够丰富;二来是因为太焦虑。

焦虑解决不了问题的,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父母当然都是希望孩子好好吃饭,长高长壮少生病,但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方法。

分享文章,让更多的爸爸妈妈们受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lw4jWwBvvf6VcSZJ24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