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有些人为国、为家、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有这样一个地方:23万最穷的人花21年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城镇,你知道它是哪里吗?
假如打开一幅宁夏地图,你会在几何中心位置看到一个名叫“红寺堡”的地方。时光倒退至21年前,红寺堡还是大罗山脚下的一片不毛荒地,如今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
宁夏南部山区曾被外国专家评为“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也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1998年,几十万“中国最穷的人”从宁南山区搬迁至红寺堡,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挪穷窝、拔穷根、焕新颜”,从1998年开始,红寺堡累计搬迁安置23万生态扶贫移民,成为宁夏移民开发、生态改善、精准扶贫的缩影。移民一代来此安家落户,移民二代在此发家致富。
从沙丘纵横、人迹罕至的一片荒漠,到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镇,短短21年间,红寺堡的贫困发生率由100%下降至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96元,书写了一段“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神话!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才有前途”。总投资36亿、全长180公里、提升299米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凭空引来黄河水”,使红寺堡由荒地变为良田万亩的“塞上江南”!
有了黄河水的滋润,勤劳的红寺堡人在这一片土地上种植葡萄、枸杞、黄花菜、大萝卜等农作物,依靠科技革新与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23万穷人变成户户有粮、家家有车的富裕人。
每年国庆前后,红寺堡的田间地头到处是晒萝卜的农妇。一切一晒之间,不仅萝卜的身价翻了十几倍,受佣切萝卜的农妇也能日入百元。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又在感叹:“又想骗我去宁夏晒萝卜”?
地处北纬38度的红寺堡,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优质葡萄酒产区。红寺堡人利用上天的恩赐,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走上一条“名利双收”的脱贫致富路!
如今红寺堡的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年生产葡萄酒800多万瓶,培育出40多个本地葡萄酒品牌,在各类国际葡萄酒大赛上先后获得139个荣誉奖项,更是被誉为“中国葡萄酒第一镇”!
“一部宁夏史,半篇书移民”,自古以来宁夏就是一个交汇融合之地。古代的移民大多迫于饥荒战乱,充满背井离乡的凄凉之感;如今的生态移民“舍小家为大家”,异地安置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既要搬得走,还要住得稳,更要富起来”。21年艰苦卓绝的移民开发,23万红寺堡人脱贫致富的传奇故事,值得每个宁夏人、每个中国人为其点赞!
旅行体验师、头条旅行体验官:背着女儿去旅行。据说给我评论、留言的人全都升职加薪走好运了!顺手点个关注呗?反正又不会怀孕!(声明:本文已签约维权骑士与图盾24小时全网维权,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任何平台与个人擅自转载或篡改抄袭,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