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现在农村还流行什么"重男轻女",城市里很多家庭为了生儿子,搞得鸡犬不宁时,农村人都渴望只生一个女儿。
国庆节过后,身在广州的丁玲总算生下了自己的宝宝,那是个漂亮的小女孩,生下来头发就很浓密,眼睛也大大的,以后肯定是个美人。
但生完孩子,并不是卸下包袱,而是真正的苦难生活的开始。让丁玲没有想到的是,原本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婆婆,看到生女儿的一瞬间,脸色就变得很难看,从此开始,各种刁难丁玲。
丁玲搞不懂,都2019年了,这种重男轻女的老人怎么还存在?
正在做月子的丁玲,老公早出晚归,她的亲生父母远在老家,来回一趟不容易,就没有贴身照顾,能依靠的只有婆婆。
你能想象坐月子的孕妇,不得不忍着剖腹产的伤,自己下床慢慢打开饭盒,里面只有快冷的粥时,那种心酸和难过吗?
在传统观念里,既然城市都这么重男轻女,农村的观念是不是更加陈旧?
恰恰相反!
不说现在了,就算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农村环境下,一个孩子,特别是一个女孩,就已经成为香饽饽了,这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张虹以及阎云翔联合调查发现的现象。
小华生在湖北农村,一直在这里生活,偶尔进城采买就算是她比较大的快乐了。后来她嫁给了同村的小李,最近已经在积极备孕。
问她和她的父母,想要生男孩还是女孩的时候,他们都很坚定地说,生一个女孩就很好了,女孩又贴心,还不乱花钱。
小华说,已经和丈夫说好,如果生的是个女儿,就把家里的电冰箱换掉,换成双开门的大冰箱,装的东西多一点,以后去镇子上买东西,可以买多一点,免得老是来回跑。
为什么农村人口对于生男生女的观念变化这么大呢?
第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要享受生活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曾经调研过美国的生活水平,发现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水平上涨,生孩子的动力空前繁荣,通过长时间积累的数据显示,人们生孩子的愿望和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
生活水平越高,越不希望生多,而影响自身的生活品质。
实际上,消费观影响生育观的思想变革,逐渐影响着农村的很多年轻人。
对他们来说,与其生几个孩子,增加20多年的开销,不如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生女孩,不用背更多的经济压力,多出一个孩子的钱,以后带孩子出去旅游不知道多好,为什么要生那么多?
早就有话说"想致富?少生孩子多修路",就很有道理。
第二,农村人口的孕育成本也在增加
消费水平提高,不仅是城市现象。看着城里人给孩子买几百块一罐的奶粉,兜里有钱的农村人,当然不甘于给自己的孩子喝米汤。
那么在孕育方面,需要给子增加的投入就日益变多。
对于怀有让孩子走出农村,成为"全村希望"憧憬的家庭来说,教育也是投入日益增加的大部消费。
2019年高考期间,农村家庭有很多父母,会在考点附近,学校附近租房子,让孩子全力冲刺高考。房租和附近的菜价,甚至都水涨船高。
而这种投入,不过是"惟有读书高"的投资理念中,爆发性的表现而已。日常中,对于孩子能获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可谓是不遗余力。
说回来,在这种影响下,生一个女儿,不用操心以后去城里买套房的经济构思,就促进了只剩一个女儿的生育愿望。
第三,农村人已经认清养儿子也不防老
以往,养儿子确实很多父母为了应对老年之后,失去劳作能力而产生的孕育偏好。
毕竟,曾经很多农村没有很健全的养老机制,让很多看到同村孤寡老人晚年凄凉的人,心生恐惧,由此而来生男孩好,生得越多越好。
黑龙江农村李家村,有户人家老人70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老人下面有3个儿子,每次提到给老人养老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老大说,以前父母对老三最偏心,什么好的都留给他,破瓦房也是老三的,那就老三养老好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各有说辞。
这样的事,不是在一家发生,由于养育观念和资源限制的问题,很多家庭在早些年间,对孩子们确实有所偏心。到父母老去之后,有的子女确实会拒绝给老人养老。
所以,养儿哪里防老呢?有的老人更是艰难地说:"不打不骂已经是孝顺了。"这样无奈的话。
还不如靠自己多挣点,完善自己的养老保险来得实在。
第四,养儿子婚配成本太高
以往为了养儿子防老,给儿子太多的偏心,造成了多少"重男轻女"的悲剧?
现如今,贵子贵子,真的变成了很贵很贵的养儿子。除去本来就要付出的养育成本,在儿子结婚的时候,由于现在还有浓重的"父系社会"影响,男子结婚,是要给出足够的"彩礼"的,比如车子、房子、礼金,这份礼还不能薄了,毕竟人家是嫁姑娘。
无形中,这笔费用在左邻右舍的攀比下,越来越高。谁愿意给自己家孩子丢人呢?
很多农村人都说,儿子养不起,不如养个贴心的女儿实在。
所以,随着现代化建设,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攻自破,反而让农村人明白"越生越穷",开始理性面对生育问题。
即便是二胎政策开放,但农村人也不会盲目的跟风二胎,大家都愿意更加享受生活,出门旅游,提高生活档次,精品育儿。
从个人观点看,这是一个好现象,你们支持只生一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