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吴昕庆生:放下父母的高期待,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1-02-10   陆北老师

原标题:38岁吴昕庆生:放下父母的高期待,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01

前几天是吴昕38岁的生日,她邀请了朋友们来家中小聚,在微博上晒出了派对照片,并且配文“耶,新的一岁,开始啦”。

虽然年近40,但照片中的吴昕依旧少女感满满,状态甚至比刚出道时还要好,穿着打扮上有了自己的风格,整个人也显得温婉可人。

不过,吴昕在参加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时,一开始很多网友都不看好吴昕,觉得她是来充数的,但吴昕却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自己。

舞台上的她会能歌会舞,自己创作的rap歌词才气横溢,跳舞时,更是舞蹈力十足,终身一跃来个触及灵魂的劈叉,柔韧度好得令人惊叹。不仅让观众感到惊讶,就连导师们也是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吴昕在节目里也展现了主持人的专业功底。由于导演组让姐姐们自行选择出场顺序,每个姐姐都有自己理想的排位,场面一度陷入混乱。此时吴昕站出来提议每十位为一个节点,按阶段性选择自己的位置,这才控制住了流程。

由于录制时间长,姐姐们都不想最后一个出场,只有吴昕一个人站出来说愿意最后一个表演。虽然吴昕在节目不如其她姐姐能歌善舞,但她的默默付出和敢于承担责任赢得了不少网友们的喜爱。

自从出道以来,吴昕在演艺圈的发展坎坷不断。2006年参加《闪亮新主播》获得冠军,从此加入王牌综艺《快乐大本营》,成为必不可少的主持人。各类综艺节目火了之后,她也成为了许多综艺节目的常驻嘉宾和飞行嘉宾。

在大大小小的历练中,吴昕慢慢强大了起来,不再是一有困难就躲起来哭的小女孩。在《吐槽大会》中尤其明显,吴昕一改以往腼腆害羞的模样,站在舞台上,从容不迫地讲起了吐槽段子,整个人看起来自信又强大。

这些年,在不断精进自己专业的同时,她也慢慢开启了另一番事业。由于爱好美食,她便投资了许多餐厅,其中泰式餐厅便有八家。除了投资外,吴昕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打理自己的事业或者其余附属资源。既有湖南卫视的铁饭碗,又有自己的事业,曾经的小妹妹逐渐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昕姐”,是无数人眼中的人生大赢家。

即便如此,吴昕的父母依旧对她不满意,因为她至今还没有结婚。

02

之前与父母参演《我家那闺女》时,吴昕与父母相处模式可见一斑。

当主持人提问:“爸爸们是不是会觉得,只有女儿结婚生子了,才能够是幸福、完整的?”

所有的爸爸都点头同意,吴昕的爸爸更是直言:“我觉得,不结婚就是不正常的。”

所以,作为节目里年龄最大的女嘉宾,吴昕一出场便受到了无数催婚的压力。吴昕妈妈甚至提议女儿,停止一年工作,专心来找对象谈恋爱。

面对父母的催婚压力,吴昕的应对态度便是逃避,不回应。有网友说,吴昕未免太过于敷衍父母对自己的担忧,可对于吴昕而言,与父母对着干似乎是她与父母间的相处模式。

父母爱控制孩子,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

吴昕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师,一心想把吴昕培养自己眼中的优秀女儿。

吴昕刚上初一时,父母便要求她学初三的知识,紧接着初二阶段学高一的知识,等吴昕初中毕业时,她已经学完了高中的课程。

学生时代的吴昕常常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可与她自己而言,她实现的是父母眼中的目标。她优异的成绩并不是她主动去追求得到的,而是源于父母的逼迫,自己不得不努力。

大学的专业是法语,毕业后成为了主持人,期间又参演了电视剧,看似硕果满满,但每一项工作的初始阶段,她都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这份工作真的适合我吗?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吗?

与别人满满的冲劲相比,吴昕的选择大多是被迫的,很少有自己主动的选择。

当父母过于控制孩子言行举止时,孩子要么极度叛逆,如同吴昕般拒绝与父母沟通,要么成为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成为父母的“代言人”。

父母对孩子过度要求,孩子很难学会自信。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吴昕曾坦言自己非常自卑,很看重别人的想法,总是以别人的评价来判定自己。而这也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小时候每天除了看书便是学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外玩耍,自己却总是被父母要求学习各科知识。

从小到大,吴昕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一旦成绩下降,父母便会施加更大的学业压力,叮嘱她好好学习。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吴昕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但每一次突破后总会迎来更高的要求。

久而久之,吴昕便觉得无论自己做得多好,总是达不到别人的期待。

成年后的吴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不行”,参加《舞林大会》,一席舞蹈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称赞,但她依旧觉得自己还要努力。

节目制作人想给吴昕一个尝试新领域的机会,吴昕瞬间就拒绝说:“我不行,我做不到。”

对孩子有高要求,自然不是一件错的事,但高要求背后还有高要求,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时,Ta的自信便会被一点一点磨灭。

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人在自信的情况下,能够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500%以上,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当孩子没有了自信,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一次折磨,倒不如呆在舒适的领域得过且过。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很难与父母沟通。

《我家那闺女》里有一期节目,吴昕的父母第一次来到吴昕的新家,刚一进门便看到成堆的快递纸盒。妈妈觉得太脏太乱,一边抱怨女儿不懂收拾,一边开始整理纸盒。

吴昕一开始便拒绝说,这些纸盒她要用,让妈妈不用收拾。但妈妈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拉着爸爸一起开始收拾。

看到如此场景,吴昕便不再说话,因为她知道,无论自己怎么拒绝,都拗不过妈妈。

不懂尊重孩子意愿的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也是处于关闭状态的。所以,成年后的吴昕,回到家乡宁愿住酒店也不愿回家与父母住,与父母同乘电梯也会尴尬。

很多父母说孩子大了,不愿意与他们交流,但实际上是父母关闭了沟通的渠道,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做选择,等孩子长大后自然会远离父母。

尊重孩子, 便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当孩子意识到父母能倾听理解自己,孩子自然会愿意与父母沟通自己的生活与想法。

03

《我家那闺女》里吴昕妈妈曾对女儿说“你为啥那么多事不和我们讲,我觉得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应该和我们讲一讲。”

妈妈的一番话不仅让吴昕潸然泪下,旁边的李维嘉也感慨万千,作为吴昕的好朋友,他知晓吴昕对父母是又关心又回避的矛盾心态。而这一切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关。

从吴昕的成长经历中,父母们可以得到三点教育启示。

第一、父母要给孩子机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吴昕第一次尝试自己做选择是参加《闪亮新主播》,随后由于优异的表现得到了湖南卫视的橄榄枝。

但要签约时,家里人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吴昕应该继续读研,将来找个好工作。

另一派觉得吴昕应该去尝试一下,最后是姥爷拍板决定让吴昕遵从自己的选择,签约了湖南卫视。

尊重孩子的选择,意味着将孩子当成大人般对待,当父母不再以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去决定孩子的选择时,孩子往往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前路的未知。

若是一味遵从父母的意愿,孩子失败后往往会将责任囿于父母,会认为“我失败了,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

更重要的是,当孩子的自我选择足够充足,Ta们会对自身有更广阔的认知,慢慢意识到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形成一个稳定自立的人格状态。

第二、父母要懂得适度放手,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吴昕是在父母的无条件保护下成长的,从不让女儿接触不好的人与事,不管是学校还是补习班,爸爸都亲自接送女儿。成为主持人前,吴昕生活环境很单纯,从未遇到过令人伤心的事。

由于被保护得很好,心思单纯的吴昕遇到了心机深沉的男友,盗用吴昕的微博号“公开”恋情,想以此方式威胁和报复吴昕。

保护孩子并没有错,但也要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的人与事,Ta们才会在家长的引导下逐渐形成正确三观和基本的看人准则。将孩子保护得太好,会让孩子觉得世界是单一的,只有让孩子们去摔、去碰撞,才能教Ta们学会“有牙齿的温柔”。

第二、当孩子失败时,记得抱抱Ta

“前男友”事件爆发后,吴昕与父母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战。

一开始,父母就告知过吴昕此人不可靠,但吴昕却不断地反驳父母,坚持与男友在一起。

被男友欺骗后,父母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吴昕,但她却没有接,单方面断绝了与父母的沟通。

因为她觉得这样的自己很丢脸,从小的经历告诉她,失败后回家得到最多的依旧是教训,而不是安慰与拥抱。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上的无忧无虑,更是精神上的温暖满足。

只有当孩子意识到家是自己永远的避风港,孩子们才会愿意回家“疗伤”,而不是在外独自舐舔伤口。所以,当孩子失落地回到家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给予Ta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永远在你身后。

如今的吴昕既强大又美好,她敢于挣脱内心的桎梏,自发去参加自己并不擅长的女团节目,也在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发现身边的各种小确幸。

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与父母相处的最好方式,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再去孝顺父母。

愿未来的吴昕能够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