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希兰:诚信经营 只做良心粉条

2019-11-05   宜宾日报

龙希兰正在检查粉条质量。(受访者供图)

“亏钱不亏心,兰姐粉条不出歪货。”说话的人叫龙希兰,是羊田乡兰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多年来,龙希兰始终坚守“真材实料做粉条、真诚待人谋发展、真心回馈担责任”的企业创建初心,在打造绿色安全的粉条食品道路上步伐铿锵。她用真材实料守住行业底线,成为行业标杆,被评为2019年第三季度宜宾好人。

“不为蝇头小利忘本”

51岁的龙希兰是原羊田乡(现属罗场镇管辖)大坪村人。1968年,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都从事手工粉条制作的农村家庭,父母靠着这份祖传的手艺,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从小帮着父母制作手工粉条,熟知粉条的制作工艺和品质鉴别,对手工粉条生产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羊田及其周边区域种植红苕和加工红苕粉条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享有“川南粉条之乡”的美誉。然而,这个百年口碑产品却在2011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011年,外地运来了大批的带胶粉条,打着羊田粉条的牌子在市场上低价销售,对羊田的本土粉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一部分粉条生产厂家为了能赢利,在这种恶性竞争下便开始投机取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粉条中添加木薯粉和色素,然后低价销售。

眼看着“羊田粉条”300多年的“金字招牌”被损坏,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乡村干部、生产企业负责人开会商讨对策,并开展多项专项行动对羊田粉条行业进行整顿,严厉打击不合格粉条流入市场。这种情况下,时任原羊田乡大坪村副主任的龙希兰挺身而出。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做粉条的,我又是村干部,不能让羊田粉条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被毁掉。”第二天,龙希兰就拿出家中积蓄和姐姐一起做起了纯红薯粉条。

从选购原材料、研磨、过滤、沉淀、干燥、打芡、漏粉成型、分离到烘干、包装等每一个环节,龙希兰都亲自把关,确保粉条的品质,因此龙希兰生产的纯红薯粉条,虽然每斤价格比市场价高出3元/斤,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龙希兰说:“纯红薯制作是我们羊田粉条的根本,我们必须要守住这个底线,不能为点蝇头小利就忘本。”

靠口碑走出一条品牌路

2013年,龙希兰通过县妇联推出的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贷了3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成立了“高县羊田兰姐粉条专业合作社”。为了在市场打开销路,生产之余龙希兰大部分时间都在跑市场。

靠着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兰姐粉条”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许多经销商也慕名而来,这让龙希兰心中萌生了进一步发展的念头。2015年12月,龙希兰带着她的兰姐粉条参加了全市农产品展销会,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良好的品质,深受顾客喜爱,许多顾客通过包装袋上的联系电话找到龙希兰,咨询购买方式。这让龙希兰认识到,要想让羊田粉条走进大型超市,走出本土市场必须搞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016年3月,龙希兰参加了全市的农业农村大会,通过几天的培训学习和外出参观,让她开了眼界,也深刻地认识到小作坊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同时更加坚定了她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龙希兰拿出100万积蓄,又借款30万元,仅大半年的时间,2016年12月,一个集红薯打粉、沉淀,粉条加工、晾晒、包装为一体的粉条生产企业建成,并注册了兰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公司刚起步就遭受了重创,库存的2000多斤红薯粉长霉,龙希兰知道后,毫不犹豫地进行了销毁。周围邻居和一些亲戚朋友都觉得她太傻,认为这些红薯粉经过处理也可以做成粉条,而且在色泽和口感上与新鲜红薯粉做出的粉条没有什么差别。这一销毁直接损失上万元,况且当时她还背负着20多万元的外债。

“亏钱不亏心,兰姐粉条不出歪货。”龙希兰说到做到,企业生产出的每一批次粉条,她都会主动送到宜宾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做鉴定,确保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粉条都是合格产品。

“我没有怎么做过线上宣传,都是线下靠口碑销售,现在我的微信里有上千个好友,90%以上都是我的客户。”龙希兰自豪地说,去年年产量达到七八十吨,预计今年还要多一些,因为今年的订单比往年还要多一些。

如今,“兰姐粉条”也逐渐打开了销路,粉条销往昆明、湖南、天津、福建、广东等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不忘当地群众,带动他们一起发展,一起增收。

目前,龙希兰的厂房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米,雇佣了长期工人10余个,其中大部分为当地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