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每晚学到凌晨2点的同学,已经7天没见了,老师劝她休息她哭了

2019-09-29     鹿妈育儿

那个每晚学到凌晨2点的同学,已经7天没见了。

女儿已经上九年级了,每周末回来都会围着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周不见,很喜欢听她说学校的故事。

“妈,你知道吗?我们学校学习最勤奋的那个女孩,已经7天不见了。”

正在吃晚饭的时候,女儿突然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我立马愣了一下。还没等我问话,她又接着说起来,“她是从普通部转过来的,每天晚上能学到一两点。”

我连忙问:“她学习怎么样?”因为我有一种预感,正常人每天学到凌晨一两点,身体是吃不消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在我们班就算是中等吧”

“是不是人家家里有什么事?请假了”

“才不是呢,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室里就劝她要放松,她都哭了”

“在教室里当着大家的面,老师就这样说吗?”

“班主任都找她谈话几次了,她妈妈应该也知道”

“你怎么知道的?”

“我去老师办公室碰见的”

女儿正在上九年级是创新部实验班, 今年一开学又把全校最好的学生合并成了两个班,那个同学是普通部的,平时走读不在学校住,女儿是寄宿制,每周回来一次。

我试着预测了这个女孩在学校的一些特点情况:大家都比较尊重她,比较内向,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不太爱跟别人说话,比较安静。很勤奋,成绩一般。

“对对对,就这样,她的眼神平时就比较灰暗呆呆的……,她的同桌是某某某,学习不错,她的后面是班级第1名,也从来不问……。”

听完女儿的话,我的心立刻沉重了起来,第1个印象是,这孩子显然有问题,心里既钦佩又充满同情,觉得可惜,又不知道该怎样帮到她。

​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鼓励人勤奋的,勤能补拙,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其实很多孩子进入了一个误区,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好正确的引导。

作为学习精神,我们的确应该提倡,可是配套的应该注意学习方法,时间管理。

现在大家的时间都差不多,特别是实验班,大家都知道努力学习,据女儿讲,她们寝室里面刚开学的时候,简直就是比看谁睡的时间最晚,那时候大家都不熟,弄得女儿也很紧张,休息不好,回来我就赶紧给她调整了一下,现在正常了。

我告诉她,学习好固然需要努力,但不是拼时间,如果学习方法不当,不会时间规划,没有自己的节奏,拼时间除了成绩拔尖儿的以外,就是普通优等生的坑。

所以鹿妈提醒:天道是酬勤,但是勤奋不等于拼时间,不能持久的勤奋,这样的努力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会损害孩子的大脑和身体。持久的勤奋,成绩又上不来,就会形成螺旋下降,恶性循环。

那么正确的勤奋打开方式是什么样呢?

首先是心态开放善于借鉴。

今年广西状元杨晨煜,就是一个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人,平时就经常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方法,他在2017听往届学霸分享学习经验时,就非常认真做笔记,“当时没觉得有特别的地方,甚至觉得用处不大”他说,但经过越来越深入的学习,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才觉受益匪浅。

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那些学习方法自己好像都知道,所以就不重视,而那些学习好的学霸他们往往又都是方法论者,特别重视学习方法。


其次,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不是安排任务,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仔细分析自身情况,确定好目标任务,然后再分解目标就是到每一天,然后再具体安排学习任务的先后,还有番茄工作法,这里面牵涉内容比较多,所以一定要和同学多交流。

第三,学习要有自己的节奏。

一个30年经验的优秀班主任说过:在学校做“乖孩子”,对于中等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噩梦。

这里的“乖”,指的是自己没有学习规划和时间管理,只按照老师的要求进程去做,疲于奔命的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要刷很多卷子,会的不会的,重要的次要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力,这样会浪费自己很多时间。

现在各种学习资料那么多,孩子有做不完的题和试卷,试图把每一个老师布置的任务都做完,即使累死也做不到。

据我所知,很多孩子都在外面上辅导班,超前学、超纲学都很正常,也就是说这些人是借了“外挂”了,那些没有上辅导班的孩子,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很容易跟着跑,还跟不上,这样就会造成自卑。

所以我告诉女儿,要有自己的定力,要有自己的节奏。就像跳舞一样,初学者别跟高手一起跳,要找到自己的办法。术业有专攻,闻业有先后,学习不是先到先得,而是看个人的方法和悟性,学习大纲内容毕竟就那么多,踏实学习好每一个内容,融会贯通,创新应用才是关键,别把自己搞成一个考试机器。

因为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考试,学习本来就是掌握先人的生活智慧,再服务自己的生活,服务好自己对人生的探索,所以告诉孩子:不必计较成绩,特别是不必去争那个第一名。

因为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得不到的痛苦,得到的也未必开心,真正开心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天进步,收获了多少?这才是人生本来的意义,学习本来的意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QkbgG0BMH2_cNUgM-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