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突发腹痛应如何鉴别?病因几何?又该做哪些检查?
今天,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珠海隆重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知名的儿科专家、临床儿科医生就儿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前沿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和深度讨论。在下午的会议中,来自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主任医师耿岚岚在专题报告中为我们梳理了小儿急性腹痛诊治的思路,报告深入浅出、发人思考。
儿童腹痛究竟应该如何诊治?愿本文能助你一臂之力!
一、何为小儿急性腹痛?
有哪些机制?
急性腹痛病程常在几小时至1天内,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腹痛。器质性腹痛包括内外科疾病,外科又以急腹症为代表。
根据疼痛性质分类,急性腹痛又可分为绞痛、钝痛以及放射痛。
绞痛多呈阵发性,由空腔脏器痉挛或梗阻合并痉挛引起,如肠、胆道、输尿管绞痛;
钝痛多呈持续性,由器官被膜受牵扯引起,如肝、肾、阑尾及腹膜等炎症引起的被膜牵扯;
放射痛指内脏疼痛通过自主神经沿相应的脊神经反射到对应位置,如大叶性肺炎引起的反射性腹痛等。
二、小儿腹痛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婴幼儿由于无法表达自己疼痛的感觉,医生仅可通过患儿表情及哭闹程度判断病情。
婴幼儿腹痛多由嵌顿疝、肠套叠以及先天畸形引起,表现为腹部怕压、怕震,哭闹时疼痛加剧,且越摇越哭、越拍越闹。
年长儿能简单描述疼痛的性质以及变化情况,可帮助医生诊断。
另外,针对患儿性别差异也要考虑性别相关性疾病:如男孩的睾丸扭转、女孩非异位妊娠、早孕流产、盆腔感染以及因卵巢畸胎瘤或囊肿导致的卵巢扭转等。
因此,在观察时要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循环状况和自主活动情况首先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再根据患儿的伴随症状做出倾向性判断。
体检时要让患儿父母帮助固定,确定可疑疼痛点后放松患儿再次触诊检查,并根据患儿反应确定疼痛部位。触诊时应按照浅、中、深三层分辨压痛,以腹部分区作为具体标志明确位置。
另外,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多次检查。对于多次检查均不配合的患儿,如有必要可在镇静或睡眠后检查。
三、临床中如何诊断?
有哪些需要鉴别的诊断?
诊断时可参考以下流程图:
当患儿合并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考虑及时施行手术:
无肠鸣音
胆汁性呕吐
血性腹泻或大便潜血
发热≥38℃
反跳痛
肌紧张
自主性肌卫
此外,在鉴别诊断时还需要考虑患儿年龄,具体可参考下图:
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常规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尿粪常规,必要时考虑免疫性、代谢、妊娠和中毒的相关检查,若患儿有腹水应行腹水常规及生化。
影像学检查中应以超声为主,因小儿急腹症常见病大多在超声下有特征性表现,如肠套叠的同心圆征、胆道蛔虫病的平行管征、阑尾炎的盲管指状弯曲、胆囊和肾脏结石的声影征以及肠管扩张的琴键征等。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和肠扭转的诊断阳性率高,均超过93%,其中肠套叠阳性率高达99.3%。
若考虑存在肠梗阻、穿孔和异物应及时行X线检查,气液平、膈下游离气体和异物影都是强有力的诊断佐证。
由于小儿对射线敏感,除非考虑肿瘤性疾病和外伤不应首选腹部CT检查。
小结时间
小儿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诊断急腹症时较成人更困难,更应重视精神生理状态和体征;
诊断时应遵循流程,首先明确是否为急腹症,再进一步寻找病因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患儿年龄和性别,参考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
腹痛病因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需要每一位儿科医生熟悉并牢记。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报道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师 耿岚岚
本文整理:医学界NCCPS 2019报道组-锦鲤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