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先生按:
无论是明永乐年间成都匠人们年产两万把折扇的繁华景象,还是旧时先生们互赠折扇的礼尚往来故事,俱往矣。以前每次看到这种似乎正在消逝的文化元素,总是会不自觉地有焦虑感及担忧心。但仔细想想,这些文化的影响是深刻在我们民族内心的。无论是电影中用折扇来搞怪的江南四大才子,还是在台上手持折扇风度翩翩的张云雷,甚至是觉得一定要有一把折扇才“够中国”的外国游客们。都是折扇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存留及体现。
有些东西或许不再是主流,或许渐渐被放进了博物馆,但这不意味着它们的彻底消亡。所谓传承,不必非得要求一切回到过去。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才是对于它们的最好延续。
…
一提起苏州,你的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一步一景的园林,是迂回婉转的亭台楼阁,又或是太湖里的一只小船,撑着油纸伞的江南美人和翩翩公子在烟水茫茫之中谈笑?
隔着漫漫云水,那把握在公子手中的折扇,仿佛在向我们叙述着一个美好的故事。
影视剧《楚留香》剧照
在许多古装题材的影视剧和武侠小说中,折扇这个元素被大量使用。衣袂翩翩的隐士,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仙风道骨的仙者,手中往往少不了一把折扇。就像是古龙先生笔下的楚留香,盗中元帅,一把折扇将他风流倜傥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折扇,还有有数不尽的故事遗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陆小曼画/徐志摩题字的一把折扇
苏州折扇是折扇之中的翘楚,起源于南宋。元、明以来,其制作工艺愈见精良,又吸引书画家在扇面上作画留墨,苏州折扇开始变得精巧雅致。清代,苏州折扇更是被皇室喜爱成为了皇家的贡品之一。
一把传统手工折扇的制作要耗时几个月,经历很多复杂的工序,才能成为我们手中既可清凉消暑,又可以把玩的怀袖之物。
故宫文创产品“雍正折扇”
苏州折扇的制作分为扇骨和扇面两个部分。扇面和扇骨对于折扇而言,相当于皮骨之于人。扇面的制作需要经过开纸、挂头矾、裱糊、洒金等步骤。
开纸就是在生宣纸上画出同心圆,然后用裁刀将画好的同心圆裁切下,用来做扇面。每次是将两百张生宣纸叠在一起裁。因为折扇一般是用价格昂贵的生宣纸,裁纸时稍有不慎,便会全部报废。
所以开纸这个步骤,需要制扇人多年的经验。很多制扇人做学徒时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反反复复地练习开纸。
用裁刀裁纸
挂头矾就是用矾、水、胶三种原料调制成矾水,均匀的刷在裁好的生宣纸上。然后把刷好矾水的纸晾干备用。
其中矾水的配比可是大有学问,矾水的配比,会直接影响到宣纸最后题字绘画的用墨效果。许多经验老道的制扇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配方。
挂头矾
裱糊则需要将三四张晾干以后的生宣纸重叠,用胶一层一层粘在一起。为的是增加扇面的厚度,使其更加结实。
洒金一步顾名思义,就是将金箔撒在扇面上,增加其艺术性了。金箔与扇面上书法绘画相互呼应,金光熠熠的金箔洒在扇面,就仿佛是遗落人间的星辰。
洒金苏扇
扇骨的制作要花费的精力更多。
首先是选材,严格的传统老师傅眼中,只有放置八年以上没有开裂的竹子才可以做成扇骨。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磨砺,扇骨仿佛也像君子一样拥有着坚忍不拔的品质。
之后更需要经过削切、晒、煮、晾、钻孔、打磨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柄好扇骨。顶级的扇骨会被称为水磨骨玉,这是对扇骨的最高评价,形容其拥有像美玉一般的光泽和手感。
制作扇骨最后一个步骤,是将扇骨用扇钉组合起来。同时为了增加扇骨的艺术价值,还会在扇骨上进行雕刻、镶嵌、镂空等艺术处理,使其更加精致美观。
单折扇扇骨也具有上拍场的艺术价值
折扇的艺术价值不单体现在其繁复的工艺上面。明朝以来折扇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在扇面上写书作画渐成风尚。其实一直到几十年前,在文人学者中还保留有这种传统。
1924年5月7日泰戈尔63岁生日,蔡元培和梁启超邀请他来华访问,由新月社策划,用英文演出了泰戈尔创作的著名话剧《齐德拉》,以庆祝他的寿辰。这次的演出,吸引了众多的名人来参加,梅兰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来华访问的泰戈尔与当时的文化圈名流
当时的他,就坐在泰戈尔的旁边。演出结束后,泰戈尔对梅兰芳说:“在中国能看到自己写的戏,我太高兴了。可是,我更希望在离开北京前,还能观赏到你的表演。”
于是在5月19日,梅兰芳于刚刚落成开幕的开明戏院,特地为泰戈尔专演了一场自己新编的大型神话京剧《洛神》。泰戈尔在戏剧结束后赋诗一首,并用毛笔写在了一柄折扇上,赠予梅兰芳留念。
梅兰芳先生照片及其墨迹
原诗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写好后泰戈尔又亲自把它译成英文,后来梅兰芳先生的好友再将其译成中文:
亲爱的
你用我不懂的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中国人素来讲究礼尚往来,收到泰戈尔在我国绢制的折扇上,用我国的毛笔书写的章法优美的外文诗文之后,梅兰芳先生回家拿出了大书法家汤定之赠与他的白纸折扇,用国外的进口钢笔,写上了一段《洛神》中最美的唱词,回赠给泰戈尔:
满天云霞湿轻裳,
如在银河碧河旁。
缥缈春情何处傍,
一汀烟月不胜凉。
泰戈尔赠给梅兰芳的折扇,以及画家南达拉波斯在观看完演出之后所绘的油画《洛神》,现都珍藏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内。
喜欢手持折扇的高晓松
无论是苏州折扇还是其他的传统手艺,在现在大批量高质量的机械生产的影响之下,都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很多民间的手艺人,还在不为我们所知的一方天地里,传承古法,叙述着一个个故事,守护着一份历史。
也有很多研究者或者文化学者,还会追忆起往昔前人们的经历故事。还会重拾起一把自己喜爱的折扇,轻声讲述,属于我们这代人自己的故事。
青年相声演员张云雷
参考文献:
纪录片:《手艺 姑苏折扇》
沈从文 《扇子史话》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