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书江:只有双脚站在泥土上,才接地气

2019-11-20   攒够音乐去旅行

入冬后的这几天,敲击键盘的手变得冰凉,不知道屏幕那端的邓书江是否也是一样。

记者是一个迷人而危险的工作

从大一加入学校记者站开始,邓书江就一直做记者相关的工作,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采访、倾听、做文案、写作。2006年暑假,是邓书江做记者的第一个夏天。对他而言,记者是一个迷人而危险的工作。“我做实习记者的第一天,便深入成都办假证工厂‘九眼桥’进行采访,经历了一些危险,交出的作品便获得了头版头条刊登。”邓书江骄傲地回忆到。从自己喜欢的工作中得到成就感,真的很爽!尤其是5年前,邓书江开始进入新媒体与读者互动,那种随时有反馈的感觉,至今难忘。

我从不认为自己离开了这个行业

邓书江,从2009年到2019年,这个85后文艺青年的成长之路,是令大多数媒体人羡慕的十年。从一名普通的记者到一名具有综合能力的媒体人、策划人,从编剧到制片人,再到一家媒体公司的CEO,“当一个身份不足以应付当下的事情时,会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打破固有的思维。本质上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邓书江在回复中写道。他在一次次突破中获得成就感,即使中间有过众多困难和挫折,他也未曾心灰意冷过。

在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压力下,传统媒体的工作太局限,传播能力有限,邓书江开始选择放弃了《四川日报》记者的身份。当问及他为什么不做记者时,仿佛看到了一个双手在键盘上劈里啪啦、迫不及待据理力争的小孩子,他说:“我从不认为自己离开了这个行业!我一直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

微电影,我们创作的自由度很高

邓书江的楚客文化,是一家专注城市营销、城市宣传和旅游宣传策划的媒体公司。在承接各个城市项目时,邓书江走过了大江南北很多城市,在看似游山玩水的旅途中,与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人打着交道。所以,他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也是诞生创作激情的导火索,比如微电影《远山的雪》就是由藏民与神山真实的故事而改编的。

“艺术是为了谁创作?可能还是偏自我表达多一点吧。”邓书江认为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受到大众喜爱的。一部电影,首先是有审美、好看、有文化、有内涵,才有机会被做成电影或其他作品。对于文创电影中的商业利益与电影艺术效果的权衡,邓书江认为所谓的商业,是被更多人喜欢,与其说是商业和艺术的区别,不如是个人审美和大众审美的差别。如何把流量变现是“金主爸爸们”该考虑的事情,邓书江以一个编剧或制片人的身份可以自由地把控题材、拍摄、后期等环节。

未来,邓书江将会尝试做一些电影项目,继续拍摄短片,不仅仅基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当然,也希望和更多资本家或机构协作,做点不一样的内容来。

采访后记:不破不立,做自己喜欢的事真好

周一到周四,从联系邓书江书面采访,到设计提问稿,再到回复。短短4天,一个少年不破不立的成长之路,在纸上翩然浮现。一切转变、一切付出、一切困难在“自愿”二字下显得不值一提,做自己喜欢的事真好。

(作者:李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