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的开国功臣,一般人都会想到徐达、刘伯温等。
其实,在安徽濉溪,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明朝开国功臣傅友德。早年,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身先士卒,战功卓著,直至打下了大明江山,因此被晋封为颍国公。
如此功勋卓越,为何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被朱元璋诛杀呢?
勇战陈军初显峥嵘
史书中,虽然无法考证傅友德具体出生于哪一年,却明确记载了傅友德是明朝开国功臣,宿州相(今安徽省濉溪)人,后徙居砀山。
史料记载,傅友德很早就步入军旅。早年参加刘福通的起义军,每逢战阵必勇猛冲锋,拼死作战,身先士卒,而后他转战至四川,在四川投奔了明玉珍,但明玉珍对他不予重用,于是傅友德借机带领自己的军队去武昌投奔了“打鱼郎”陈友谅。
但是这个“打鱼郎”也同样让傅友德很失望,他每日只图享受,毫无进取之心。他于是又有了放弃陈友谅,转投明主的决心。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八月,朱元璋亲自率领大军征伐陈友谅,兵锋直指陈友谅的军事重镇江州。
傅友德闻之,欣喜万分。他素知朱元璋赏罚分明,知人善任,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领导者,于是他率部投奔了朱元璋。
从此以后,傅友德真正开始了他名闻千古的征战生涯。
元朝末年,硝烟四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汉人政权核心。
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明玉珍等皆为同等地位的农民起义队伍,却没有隶属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的英杰投奔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的。而傅友德就是其中之一。
应该说,傅友德是一个文韬武略并存的盖世将军,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将星群集的大明天空上分外耀眼。
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了鄱阳湖之战。
史料记载,此战中傅友德异常勇敢,他独自驾着舟船冲杀于敌阵,刀劈剑砍,斩杀陈军数名。但自己亦身受重伤。其手下将士见之,无不动容,遂拼死向前,奋勇砍杀,最后大获全胜。
几十天的交锋混战,陈友谅军大败。及至陈军后撤途中,又中了傅友德伏兵的劫杀,在此数万人的战阵中,傅友德指挥有方,镇定自若,最后箭杀陈军魁首陈友谅,为朱元璋铲除了心腹大敌。
转战南北屡建奇功
消灭陈友谅后,傅友德被授雄武卫指挥使。转战江淮之地,战功卓著。而后几年中,傅友德策马扬鞭,攻克衡州,挥军襄汉,进占安陆,镇守徐州,北进中原。
朱元璋建立政权后的洪武元年,傅友德追随徐达,开始大规模的灭元战争。他接连攻占沂州、青州、莱阳,攻下大都后,进入古北各关隘;而后追随常遇春进攻阔廊帖木儿等主要元军力量。
一年后,傅友德进入陕甘战场,参与同元军的最后决战,大胜而还。傅友德的高超军事才能已经展露无遗。
如果说,此时的傅友德是一员大明猛将的话,接下来的战争无疑让他做到了由一员大明猛将到中华历史名将的升华。
1371年,傅友德为前将军,统帅十多万大军征讨大夏明氏政权。
此战中,他将自己的军事统帅才能运用到了极致,他由陕西陆路进击四川,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很快连续攻下阶州、文州、青州、绵州、汉州,在汤和水军的配合之下,大军进展顺利,兵锋直逼成都。
一个多月后,傅友德进入成都,与征西将军汤和配合,攻灭夏政权。朱元璋赞誉其“功为第一”。
此后,傅友德又出奇制胜,平元梁王军主力,余部先后归降。此后数征漠北,常冒死奋战,屡建奇功。
因此在1374年被封颍国公,并以功加太子太师。因此,也难怪明太祖朱元璋对傅友德大加赞赏,屡敕奖劳,他甚至在《平西蜀文》中称赞傅友德功勋第一。
《明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
影视剧中傅友德
七战七胜威名远扬
傅友德骡勇有智略,常冒死奋战,屡受奖赏。
洪武五年(1372年),更是以“七战七胜”驰名于世。尽管傅友德所率部队只有五千人,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不前,在判断当前局势后,他亲自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刺罕。此为一胜。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此为二胜。之后他又亲自带兵再次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管着,并杀死元军五百余人。此为三胜。
此时甘肃的元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从各处听说有个叫傅友德的将领看到元军就打,而且战无不胜,非常害怕。
唯有求天保佑,神奇的傅友德不要来找自己的麻烦。然而傅友德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根本停不下来,六月三日,他继续进攻,这次倒霉的是元将上都驴,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投降。此为四胜。
这之后不久,傅友德大军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伯颜帖木儿听到傅友德前来,连抵抗的勇气也没有了,当即开城投降。此为五胜。
傅友德大军继续前进,在别笃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儿只班带领的元军主力,傅友德二话不说,碰到就打,击溃元军数万人,抓获文武官员二十余人。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此为六胜。
之后,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此为七胜。
这样一直打了几个月,由于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军队行进速度,而且元军已经被打怕了,见到西路军就逃,也无仗可打了,傅友德才率领明军班师回朝。
犯上赐死留名后世
但就是这样一位将才,却被朱元璋诛杀了。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立了皇太孙之后,没过多久就把傅友德等人召回京城,对他们的职务进行了重新的安排,不久又把傅友德打发回家养老去了。傅友德向朱元璋要求将家乡的一片土地赐给自己,但却被朱元璋训斥了一顿。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参加一个大型宴会,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门口的那个守卫者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
这个守卫者不是别人,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朱元璋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在大家坐下来之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傅让痛斥了一顿。
傅友德有四个儿子,长子傅忠是驸马,次子过继给了傅友德的弟弟傅友仁,老三就是担任亲军的傅让,老四叫傅添锡,在和父亲征战云南的时候战死了。
傅友德疼惜自己的爱子,连忙站起来,准备替爱子辩解两句。朱元璋一看傅友德站起来,更加愤怒,立即让傅友德去把两个儿子都叫过来。
傅友德心中有怨气,转身就准备出门,朱元璋更加生气,扔给傅友德一把剑,厉声说:“干脆把你儿子的首级带过来吧!”
傅友德一愣,赌气似的出了大殿的门。片刻之后,傅友德把自己儿子的头颅扔到朱元璋的面前,冷笑着对朱元璋说:“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说完自己拿起剑,当场自刎。
朱元璋没想到傅友德以死冲撞,非常震怒,立即传旨将傅友德抄家,全部发配去了辽东、云南,看在已故寿春公主的面子,只留下了傅忠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外孙。
傅友德虽然以这种悲壮和方式去世了,但他的英勇善战和屡建奇功的事迹,却永留青史,让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