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涉及到每个家庭不分阶级,那就是抚养孩子不管家庭的条件如何,经济状况如何,都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父亲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大多数人都是从苦难当中一路走过来的,但是现在生活相对于来说比较富足,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包括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却不知道这是在潜移默化的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并不是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像王诗龄有一样的生活,因为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像王诗龄的家庭一样富足,王诗龄的一条手链就值几万块,随便拿一件衣服就几千块甚至几万块,当然李湘的富养也是初见成效,绘画,钢琴,高尔夫等等样样精通,王诗龄标准的英语也赢得了很多网友的好评,
每一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像王诗龄一样的生活,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就现在的条件下给孩子最好的,甚至一家人省吃俭用,让孩子读各种贵族学校买各种名牌衣服,
变味的教育
有一次在肯德基里吃饭,隔壁餐桌的一对母子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妈妈买了汉堡鸡块,还有圣代薯条放在桌子上,67岁的小男孩开始慢慢的吃起来,而妈妈就静静地看着她吃当男孩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妈妈就感觉他吃饱了,拿了一根薯条放入自己的嘴里,这时候男孩子看着自己的妈妈质问道,你为什么要吃我的薯条?
妈妈诧异的看了一下,他说你不是吃饱了吗?然后男孩翻了一个白眼说我什么时候说我吃饱了,这时候妈妈就有点生气,说是我买的,我当然可以吃了,而小男孩就抬高了声音,说都是我的,你不能吃,这时候我以为妈妈会趁机教育一下小男孩,但结果是妈妈真的没有再吃,
然后再看看这个小男孩穿着都是名牌的衣服和鞋子,而母亲身上穿的就是地摊货,很显然这个家庭就是本着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态度,但是却没有把孩子教育成想象当中的样子,如果这位妈妈这样继续下去,小男孩以后会更加的飞扬跋扈,
正常教育才是成才的基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可以理解,想让孩子过得更加舒心,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因为自身吃过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想留给子孙更好的东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溺爱,一家人省吃俭用却给孩子高消费,已经超越了爱的底线,
尽管让孩子过的幸福充足的生活想法很正常,但是一定要在底线上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能放失了原则,尤其是不能所有的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应该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喜欢的东西,
与其让家庭透支去享受高等教育,高消费,不如回归常态,让孩子得到家庭经济能力范围之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用爱来代替那些不必要的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