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黄山北大门25公里处,有一个名为许村的小村庄。
村落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由两条溪水在村口汇合成一条富资河从村里流出。整个村落布局符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水态势——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
好风水自然会吸引达官贵人前来定居。从东汉开始,至今建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唐末期间,户部尚书许儒迁居于此,繁衍成大户,遂改名“许村”。
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祖辈流传下来,刻在子孙的基因中。历史上,许村出过48名进士,近代一门五博士,一族四院士,更是声名远扬。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个来自小村落的家庭,是如何打造出一门五博士的传奇。
五位博士的父亲,叫许家泽。
他生于盐商世家,清代末年担任过两淮盐运使,思想比较开放,经济比较富裕,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
他的六个儿子全部上学,除三子许本仁留家守业外,其余五个儿子都先后出国留学。
他还于1927年在许村创办了许村仪耘小学,造福桑梓。
许家泽在古老的徽州创造了四个“第一”。
一是一家有5个儿子留学国外,创一个家庭中同时代留学生数之冠。
二是5个儿子留学个个学业优秀。
三是5个留学没有一个留在国外,个个学成归国。
四是回国后5人都以出色的业绩报效祖国。
仪耘小学
许家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仪耘小学中看出。
学校建于民国16年(即1927年 ),占地2000平方米,除教室外,还附设了一间阅览室,校门内左侧造一四角凉亭,四周种有花卉果木,教室与教室之间以花园相隔。
学校以“学做好人”四字为校训,通俗易懂,饱含期盼。他希望子孙后世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比起这个,更希望的是孩子首先能够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学生则统一服装,一切费用全免。
仪耘小学推行完整的现代教学模式,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体育、音乐、劳动等,为当时县重点小学之一。
如此教育下的学生,自然不会是等闲之辈,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根俊等著名人士,都是在这所学校中度过了小学时光。
1927年6月5日,省督学吴亮夫在视察该校后,称“一切设备悉系新制,亦能采取新式教法,实地实验,在徽州万山之中,诚难能而可贵矣”。
省教育厅长程无化书赠“急公好义”匾额一块。
有这样的父亲以身作则,难怪孩子们各个都是国家栋梁。
长子许本震(1896-1967),字恪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获安徽省政府公费留学德国深造,先后在柏林大学、耶纳大学研究 ,获耶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来,回到家乡帮父亲办学校,出任校长。
抗日时期,敌寇挟其优势武力,全面入侵,京沪告急,鉴于江阴要塞之重要,他慨然倾其家族拥有的盐船数十艘,悉予凿沉江底,以阻止日寇海军西进。
船上财物则嘱船员任意自取,另谋生计,但绝不可以资敌用。
于是百万家财,顿沉江底。
其强烈爱国之情操与毁家纾难之精神有如斯者。
1947年5月,许恪士就任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厅长。
毁家纾难许本震
次子许本纯(1899-1956),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获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
1929年赴欧洲考察,学成之后回国,1930年任沈阳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授,1931年到南京在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任技术工作。
抗战胜利后,他作为团长, 于1945年9月率领十名工业专家到台湾,代表政府接管日本工业企业。
为使台湾工业迅速融入祖国的布局,他作出规划并提出决策性意见。
1947年任国家资源委员会煤业总局局长和本部石油组业务委员,兼中国石油公司常务董事。
1948年秋弃暗投明 ,反对迁台,保住了一大批国家资财。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将全部资产及银圆、美元、黄金等流动资金悉数移交华东工业部,得到中央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华东工业部燃料处副处长和中央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代司长,后调任中国矿业学院教授、矿山机械系主任,研究所所长。
清末两淮盐运使许家泽故居
许本学(1905-1968),早年攻读艺术、绘画,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34年毕业回国。
民国时在芜湖、徽州当律师。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国民党川军唐式遵部(驻棠樾)担任过军法官,拯救过一些革命志士和被国民党军抓去的壮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以“社会人士”名义被选为歙县第一至三届政协委员和县人大代表。
许本谦(1908-1969),字奎士,许家泽第五子。
1927年入上海同济大学八年制医科学习,1935年毕业后赴德国汉堡大学医科留学。
193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9年回国,任江苏医学院教授、附院内科主任,后任附院副院长。
1950年担任华东军区27军血防委员会顾问,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
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一级教授。
1956年起任南京医学院副院长。
他一生从事内科学临床及研究,是著名的传染病学和血吸虫病学专家。
许本怡(1909-1983),字哲士,许家泽第六子。
上海商学院毕业,得商学学士学位。1934年初至1936年末留学美国,先在俄 亥俄大学学习,后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得商学学士学位。
继又到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会计和统计学。
回国后在南京金陵大学担任教授和经济系主任。
抗战期间,随校西迁,任教于光华大学、重庆大学和求精商业专科学校。
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复旦大学等校任教。
祖上经商,重视教育,五子留洋,学成报国,歙北佳话,薪火相传。
1990年,许家泽先生的二媳妇唐明霞在征得子、侄同意后,毅然将许老先生遗下的小厅、四合屋和大部分的院落,无偿地捐给了许村小学,即前身的“仪耘小学”。小学现已恢复原名“许村仪耘小学”。
1994年,许本震之子许大征(大连造船厂副厂长),许本纯之子许大业(瑞典彩色电视机厂总工程师),许大兴(北京联合大学教授),许本谦之女许大方(水电部南京水工仪表厂工作),许本怡之子许大成(教授级工程师,江苏化工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许大正(上海市机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等联名向歙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将祖居捐赠给许村小学,又筹集近四万余元人民币,给许村仪耘小学作为奖学金。取名为“许家泽教育基金奖”。
许家泽故居正门墙上嵌有石刻一方,记叙此事,以兹纪念。
连绵几代,对于教育的重视,在这个家庭中可见一斑。
许家为何如此重视教育?或许,我们能从许氏一族的家训中找到答案。
许氏家训:诗书传家,养正于蒙。
养子须要教他读书。夫读书岂必皆应举及第,只明道理,晓礼义,涵养血气,摄伏身心,常不失故家气味。此是读书要领,若科举则有命存焉。不可以此介意,遂懈于学。蒙以养正,圣功也。夫养于童蒙之时,而作圣之功基焉,是岂细故也哉。
翻译过来,即是:
养育子女一定要教他读书。读书哪里一定是要科考中举,只是要让他们明白道理,知晓礼义,让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有涵养,有敬畏。日常的举止不失许氏高阳望族应有的风度。这是读书的要领。至于能否中举,那是命定的事情。不因介意中举与否而对学习有所松懈。用正道来培养孩子,是圣人之功。在孩提时就打下成为圣贤的基础,这哪里是小事啊!
的确,我们教育子女,最大的目的绝不是上好学校就可以了。
想一想北大弑母学生吴谢宇,复旦投毒的林森浩,他们为何会犯下如此丧尽天良的罪行?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没有人教育他们要有敬畏之心。
让孩子们明白道理,知晓礼义,有涵养,有敬畏,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毕竟人才,先成人,才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