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我们无法从现在一步跨越到未来

2019-08-29   射手座恶魔


最近一部网飞出品的纪录片最近刷爆了朋友圈,成为爆款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奥巴马夫妇是出品人,在传播度上得到了更大的背书,二是因为记录了中国著名的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福耀公司在美国开办工厂的全过程,两种文化、管理模式的冲突与融合,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更是引起国人极大的关注和深思。

全球化、产业转移、文化冲突,哪一项都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中不可逾越的宏大话题。

这一纪录片的内容很多财经号都已经详细解读和介绍过了,我觉得介绍最为全面的是“饭统戴老板”,相关的背景和数据都列举的很详细,这个号的经济类文章大多都是技术流,也一直都是我向往和希望自己未来可以达到的高度。



所以,我这篇文章不再对纪录片本身的内容作过多详细的介绍,更多的是去谈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也欢迎看过《美国工厂》的朋友们一起来讨论。

《美国工厂》的导演是一对夫妇,朱利娅 赖克特和史蒂文 博格纳尔,纪录片中俄亥俄州代顿市的那座工厂,距离他们的住处也就25分钟车程。对于这个位于锈带上的城市 ,他们熟悉并且有感情,2009年,夫妇俩拍摄通用汽车厂关闭的短片《最后一辆卡车:通用工厂的关闭》,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提名,并在HBO上播放。

2014年,中国的福耀集团,买下代顿市的通用汽车旧厂房,改造成玻璃厂,并招聘当地人上班,随着几百个中国工人和管理者来到代顿市,他们如何适应美国生活?中国与美国的管理者和蓝领工人之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有趣的故事。

恰好福耀玻璃想找一个团队,记录他们在美国的开厂过程。于是两位导演就开始了跟踪拍摄。后来奥巴马的高地制作公司是在纪录片成型之后才介入的。

我在看这部纪录片时,看着那些厂房、工人、玻璃会有种熟悉感。因为我所在的城市洛阳也是座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城市,早在七十年代,就曾建成过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条弯钢玻璃生产线。那些流水线、厂房、几班倒的工人,硕大的工厂都曾是我儿时见惯的景象。我见过这个产业的辉煌,也亲眼目睹过一代工业巨人的没落,而跟随时代大潮而失业、下岗、陷入生活困境的就曾是我的邻居、同学的父母、家里的亲戚、朋友。



这部纪录片非常真实而客观,并没有预设任何的立场。

一个依靠工业的小城市,在通用关闭工厂之后,这个城市就基本失去了活力,大量工人失业的背后是更多家庭陷入的经济困境。有的人从中产阶级一直跌落到住地下室,有的人两年多的时间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当福耀玻璃开始在当地建厂之后,这些美国工人基本经历了欣喜、感激、错愕、不适、抗争、失落、接受现实、最终不得不适应的全过程。



而作为投资方和管理方的福耀公司也经历了小心翼翼的蜜月期、略显尴尬的磨合期、大刀阔斧的改革期到最终实现盈利的平稳期。

这中间不仅仅是管理理念和文化冲突,更是让人恍忽中有一种历史倒错感。

因为,纪录片中福耀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成本控制,在历史上工业进程加速的美国公司中都曾经经历过,并且在不断改善中达到了劳资关系的相对平衡。



而现在却基于一个“锈带上的城市 ”,这几十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福耀公司错了吗?一家公司当然是要盈利的,那么追求高产出、高效率无可厚非。

美国工人错了吗?经历过几十年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全的职工保障和福利体系,再看到福耀公司半军事化的管理、高负荷的工作量、防护和安全措施不够的管理,以及工作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这都给了他们莫大的压力。



对于这家工厂里的中国工人们来说,对于他们的冲击也是很大的。他们超长工作、很少休息、午餐随便拿廉价点心啃两块就完事了,常年与家人、孩子而分离。而美国工人薪资待遇比他们好,休息比他们多,效率比他们低,但仍然愿意为自己的权益去争取,认为安全大于一切,工作和家庭都很重要。这种价值观上的不一致带给双方的都是足够的惊讶与震憾。



所以当美国工厂的中层代表们来到福耀总部参观时,看到班组会议喊口号时的惊讶,看到处理碎玻璃的工人没有护目镜,没有防割手套,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时的错愕与愤怒,而这时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中国人心底也都会有种悲凉。




美国工人感到不应该的一切,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别的不说,就拿为高层住户安装空调的那些安装工人,他们的防护措施只是一条简易的安全绳,在夏季,每一个高层住宅小区里,都有着这些极度危险而高空作业的师傅。

美国工厂与中国工厂,两者之间看上去差异如此之大,但确实是处在同一个世界。

看完纪录片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所谓的制造业回流,真的容易实现吗?福耀集团在美国的成功,真的具备代表性吗?




事实上福耀集团在美国设立的工厂并不具备代表性,曹德旺在美国设立工厂的意图并不是因为美国的税费更低,而是因为玻璃的运输成本太过昂贵,必须围绕整车行业就近建厂。

美国的汽车玻璃市场竞争并不激烈,正适合福耀在当地开厂。而美国的天然气和电力又比国内便宜很多,两者算起来,成本和国内差不多。但如果是运输成本较低的其他制造业,遇到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实现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美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早已经不是完全依靠制造业了。

固然失业对美国工人的打击非常大,但是更多的工作机会并不是因为外包,而是因为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力而流失的。

这也是影片最后那些AI和机械臂最终将会逐渐取代产业工人镜头的含义,那是一件无法回避且正在发生的事情。




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早在80年代,美国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早已断言了美国工业的发展趋势,比如保尔森 肯尼迪就曾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到,美国制造业的绝对产量一直在上升,但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特别是蓝领工人)在下降,但随着整个世界都在逐渐由材料型生产转向知识型生产,这也是种必然的趋势。



当我们看到纪录片中国公司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和高效率、高产出的生产线时,也不应该忘记,如果只是单一的从人力成本上来考量,可能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正在赶超我们。

虽然目前在很多低端的制造业中,很多国外公司都被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极富冲击力的价格而拖垮,但在高端制造和核心技术上,我们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但我们国内的优势在于,我们有着广大的市场,并且有着相当大的市场支配力可以迅速将任何的先进技术商业化,并降低价格。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开拓和发明最尖端的技术,但事实证明我们非常擅长改造现有的技术,以适合本国内的需求,并且有强大的手段在广大的市场内迅速推广。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过去那种为了追求增速而不计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行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两者之间的平衡也越来越重要。

我们无法从现在一步跨越到未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我并没有太多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