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唯激情与自由最宝贵

2020-01-24     中国家永远爱你

作为一个早就习惯了被人说不漂亮的女演员,秦海璐在22岁那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2001年,秦海璐凭借《榴莲飘飘》中的“北姑”阿燕,打败了《千禧曼波》中的舒淇、《地久天长》中的张艾嘉和《慌心假期》中的梅艳芳,同时获得了金马奖新人奖和最佳女演员奖。那一年,秦海璐横扫了亚洲几乎所有的表演奖项,在金紫荆奖的评选中,她甚至力克本土“女神级”演员张曼玉,获得影后头衔。

秦海璐10年前创造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10年之后,秦海璐重新回到了金马奖的舞台上,她主演的《到阜阳六百里》《钢的琴》《桃姐》,分别入围7大奖项,她最终凭借《到阜阳六百里》拿下最佳剧本奖,由秦海璐担当出品人的影片《钢的琴》也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10年过去,对于30岁的女演员,最大的奇迹不是美貌、名气,财富、婚姻、影后头衔……而是秦海璐所拥有的激情与自由。

在电视剧和话剧方面,秦海璐早已实现了自由她是《非常公民》中的溥仪的第二任妻子文绣,《女人花》中的为了裁缝隐姓埋名的林雪莲,《谍影重重之上海》中的女特务林璇。2011年尾的热播电视剧《新过把瘾》改编自当年红遍全国的电视剧《过把瘾》,秦海璐扮演的杜梅,是王朔最好的小说人物之一。在采访中,秦海璐说,人总要经历过杜梅式的狂热,才会发现自己“想要”的感情和真正“需要”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隔十年的金马奖

时钟拨回2001年的金马奖颁奖礼。刚刚大学毕业的秦海璐凭借《榴莲飘飘》获得金马奖最佳新人奖,那一刻她激动得难以自制,谁知过了一会儿,她又被宣布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在金马奖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同时获得这两项奖,秦海璐当即流下热泪。在舞台上,秦海璐哭得更凶:“请原谅我的失态,妈妈不让我当着外人哭,朋友们说我哭不如笑好看……我属马,又是马年,这两匹马对我很重要。我的经理人文隽曾告诉我马很重,我说如果评审愿意给,再重我也拿回家。我家现在有12匹马,又加两匹,14匹马一定让我今后的路走得更稳……”

秦海璐从小的理想是当办公室文员。毕业两年,秦海璐拿遍了亚洲的各种表演奖项,却仍觉如坠云里。拿奖之前,秦海璐已经去了朋友的一个公司做助理,得奖之后,朋友直接把她“开除”了,人家不能请一个影后做助理。在此之后,秦海璐跟朋友合伙开广告公司、美发店、制作公司、火锅店……屡战屡败。时间一晃,两三年过去了,后来有个大哥劝秦海璐,你从9岁开始,一直在舞台上战斗,那里也许更合适你。想了几天,秦海璐决定重回银幕,她迅速发现,人们知道的只是秦海璐的名字,却没几个人认识她的脸。为了让更多观众认识她,秦海璐接了许多电影和电视剧。在丰收的2011年,秦海璐参与的电视剧有11部之多,古装,谍战、年代、家庭伦理无所不包。无论是经常出入艺术影院的文艺青年,还是街头巷尾的大爷大妈,他们都记得她的戏和她的脸。

2011年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5部作品中,《桃姐》《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均有秦海璐主演或参演。征战最佳女主角的同时,她还以《到阜阳六百里》入围了最佳原著剧本奖。“让我和陈果导演一起颁发最佳编剧和最佳原创剧本奖,金马奖太信任我了。难道不怕我打开最佳原创剧本获奖名单的时候,不管上面写了谁我都会念秦海璐吗?”颁奖前秦海璐如此调侃自己。当晚最佳原创剧本奖揭晓的时候,陈果念出秦海璐的名字,她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在台上跳了起来。发表获奖感言时,秦海璐先向同样入围这一奖项的《钢的琴》导演张猛道歉:“我只是个演员,偶尔写写字,得到认可也很好,但大家还是多找我演戏吧。”在颁发最佳女主角时,颁奖嘉宾刘德华也借机向她伸出了橄榄枝:“秦海璐可以来我公司上班,她又能演,还能写能导,又很便宜。”

《到阜阳六百里》讲述了一个回家的故事曹俐为了逃离一段失败的婚姻,一个人来到广州,开了个小成衣店,但经营失败后,只能咬牙到上海。虽然上海离老家只有六百里,但她依旧无法常回家看看。狗哥用骗来的一辆旧巴士,搭档曹俐卖票,哄上28个老乡乘车返乡。曹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但她却不确定自己能否像其他人那样充满欢欣地推开老家的门……



回家和出走一样遥远

1978年,秦海璐在辽宁营口出生,父母都是下乡知青,秦海璐童年记忆的两个关键词是“孤独”和“食物”,她一直训练自己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平衡。

秦海璐的童年回忆开始于吃,营口的夏天,她与姐姐可以吃玻璃牛。玻璃牛是一种类似田螺的食物,生长在河海交接的地方。从小到大,她特别爱吃茶叶蛋,如果不加限制一次可以吃8个。秦海璐的妈妈生她的时候,因为没有冰箱,就曾一口气吃过四十多个鸡蛋。到了今天拍戏的时候,每天早晨,助理还会在秦海璐的饭盒里放一个半咸鸭蛋和两个茶叶蛋。

秦海璐与姐姐秦楠差四岁父母都在大连做生意,她被姐姐带大。婴儿时期的秦海璐哭得很凶,夏天邻居开着窗户,根本睡不着觉,后来大家来义务轮班带她。从小到大,秦海璐穿姐姐的旧衣服,没人夸她好看,最高的褒奖,不过是“像个日本孩儿”。在姐姐的印象中,秦海璐终日拉着她的手,一刻也不肯放开。稍大一点俩人一起推着自行车换煤气罐,罐子挂在车座后面,去一趟要1个小时。换完煤气罐,姐妹俩合力将煤气罐抬上六楼,每上一节台阶,煤气会磕—下台阶,发出“咚”的巨响,她总怕煤气罐会爆炸。后来,姐妹二人在不同的戏校上学,姐姐学管理,妹妹学京剧。练京剧的童子功很辛苦,夜里,秦海璐经常把腿掰成180度绑在床上,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少女时代的秦海璐很快学会了用绝望对抗孤独,用叛逆对抗绝望,再用自虐对抗叛逆。秦海璐每天凌晨4点出晨功,等到同学们6点起床,她跟着大家再出一遍晨功。一节课,戏校老师用棍子敲一下,全体人就要翻个跟头,一上午不停地敲,她们要翻超过250个跟头,一个没翻好,就要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再翻10个。许多人累到嚎啕大哭,秦海璐只休息两分钟,站起来接着再翻,她带着某种恨意看着老师用目光告诉老师:“我还能站起来,你不能把我怎么样。”秦海璐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问题是不能靠沟通解决的。她经常站在一棵树下哭。每过一个星期,她用石头在树皮刻上一划,积攒着“正”字,算下来妈妈最多有11个星期没有来看过她,而爸爸的纪录是13个星期。然而一切的愤怒都可以用食物化解,爸爸妈妈带来的巧克力、烧鸡郡是秦海璐的疗伤圣品。她清楚地记得,烧鸡的品牌是“沟梆子”。她可以像上海人吃大闸蟹一样,工整地吃完整只烧鸡,大大小小的骨头,每一根都被拆分得清楚利落,上面没有一丝肉筋相连。每当秦海璐忘情地吃完一只烧鸡,爸爸妈妈也要离开了,她来不及说一句怨恨。那时候电话是很稀罕的玩意,每隔一周,秦海璐才能等到与姐姐通电话的机会。秦海璐与姐姐最快乐时光,也跟食物有关,每当姐姐拿到奖学金,俩人就一起去吃烤鸡架。鸡架是剔去了大部分肉的鸡骨,被剁去了翅膀和爪子,只留下中间的胸骨,从中间剖开压扁,刷酱烤熟,那通常是男人们的下酒菜。

多年以后,戏校的老师仍能记起这个“有个性”的倔强女孩。当年学校的操场现在已经卖给了工厂,昔日的舞台已经拆掉,练功房里面堆满了报废的机器。秦海璐看着当年亲手栽种的、刻满伤心符号的小树,已经亭亭如盖,不禁泪流满面。成名以后,即使频繁地接受媒体访问,秦海璐也不愿意回忆戏校的日子。直到现在,只要秦海璐回到大连,和姐姐的第一餐,永远有烧鸡。

长年的漂泊生活,让秦海璐格外想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她认为大学生比中专生找对象赢面更大,决定考中国戏曲学院,她也用这个理由成功地说服了妈妈。1996年,戏曲学院不招本科生,而中戏在大连设了考场,秦海璐误打误撞进了考场,一张写着“补001”的稿纸,成了她的准考证。秦海璐唱了一段京剧《白蛇传》,打动了监考老师,老师觉得她在青蛇和白蛇之间转换灵巧,也许比较适合舞台。中戏当年的文化课要190分,秦海璐几乎没有接触过高中文化课,她日夜颠倒地复习,经常晕倒在公车上,却什么也不说,只是让妈妈在书包里塞几颗水果糖。最终秦海璐在数学和英语几乎完全放弃的情况下,以280分的好成绩顺利考上中戏。中戏96班是明星班,那班出了章子怡、曾黎、胡静、袁泉,秦海璐与她们并称为“五朵金花”。

妈妈送秦海璐上大学那天下大雨,在学校门口,妈妈对女儿说:“孩子,妈走了,这回你把自己弄这么远,什么都要靠你自己了!”上学的时候,秦海璐很头疼交作业,出去见组也不积极,心烦的时候,就去后海遛弯。后来,秦海璐被这么介绍给香港导演陈果:“她整天穿着军大衣在学校里乱转,不知道在想什么,特飘忽,特像《榴莲飘飘》!”

见到了十几年没见的营口戏校同学,秦海璐流着眼泪说,她迟早有一天会再回去,她想回去后再联系大家。秦海璐是《钢的琴》中陪着男友造钢琴的淑芬,《到阜阳六百里》中有家难回的曹俐,《桃姐》中爱讲笑话的蔡姑娘,却再也不是那个在《榴莲飘飘》中,对着呼啸而去的火车唱黄歌的阿燕了。

从21岁起,秦海璐就经常被人称作“姐”。一开始她气恼别人把她叫老了,后来有人告诉她,“姐”代表江湖地位,并非年龄。



30岁的自由

秦海璐30岁的新年午夜,没有参加朋友们的聚会,因为她不太喜欢倒数的仪式。坐在酒店床头,想到自己30岁了,感到特别费解。突然,她很想吃爆米花,于是去酒店附近的“快客”超市,可是正赶上超市盘点,她默默地站在玻璃门外,一站就是40分钟。后来,店里的小姑娘不好意思了,跑出来告诉她,转过街角还有另外一家24小时超市。回到宾馆,一颗一颗地吃着爆米花,秦海璐猛然觉得30岁也没什么可怕,把爆米花一甩,上床睡了。

30岁以后的秦海璐,拥有着令其他演员羡慕的自由。秦海璐从小梦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当了演员之后,又梦想着导演不喊停的生活。2011年,秦海璐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排话剧的时候就跟上班一样规律,这是她梦想的生活节奏。

话剧开排之前,见到田沁鑫导演的第一面,秦海璐一直在表达对白玫瑰的喜爱,但田沁鑫说她是红玫瑰,因为只有红玫瑰才不设防,会跟陌生人说很多话。在此之前,秦海璐已经七年没有演过话剧,她出道即成为影后,一路走来,都被各种导演称赞,田沁鑫却批评她对红玫瑰的理解,从根儿上就错了,这让秦海璐感觉无比受挫。她拼命想获得导演的认可,田沁鑫偶尔会说:“你这回感觉终于对了,但这是12岁的红玫瑰。”那段时间,秦海璐夜里做梦都在哭。林夕为秦海璐写过一首歌《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为了职业的理由,记住逝去的温柔,偶尔把玩伤口,泪水才能说流就流,忘记自我的念头,却得想起旧情人怎分手,表情才符合导演要求……”那天秦海璐坐在车里,听着这首歌,嚎啕大哭。印象中姥姥去世之后,她再没这么哭过。哭到抽噎的时候,秦海璐突然发现警察站在车外,警察问她怎么了,秦海璐回答心情不好。警察用尽量和蔼的语调提醒她“哭完没有,这儿不能停车,我盯你老半天了。”

演完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田沁鑫仿佛用刀在秦海璐的印堂处割开一道口子,从中间撕开,活活剥掉一层皮。此后,秦海璐又在田沁鑫导演的《四世同堂》中演了大赤包,她烫了钢丝一样硬的大卷花头,穿上了让人看起来胖50斤的棉袄。红玫瑰是男人心头的朱砂痣,而大赤包是个要时刻霸住地盘的女流氓,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让秦海璐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与释放。

秦海璐是最热衷参演艺术片的女演员,同时她几乎参与了每一部艺术片的幕后工作。在《钢的琴》中,秦海璐第一次当上了制片人,她形容这一过程是“被制片”。《钢的琴》拍摄资金出现断层,无法结一部分人的尾款。张猛导演一直瞒着剧组成员,但秦海璐隐约感觉到了剧组的窘境。杀青当天,秦海璐就表示自己的片酬不要了,还把已经收下的预付片酬“还给”张猛,让他把其他人的尾款结清,之后继续倒贴,让《钢的琴》完成后期制作。电影上映之前,片方一直想把《钢的琴》改成《疯狂钢琴》,他们甚至找了1500个人做了调查,75%的人认为《疯狂钢琴》会比《钢的琴》要好。但张猛坚决不同意和宁浩的“疯狂系列”扯上关系。为了“改名”,秦海璐站出来支持张猛,最后片方决定还是用《钢的琴》。

赢得了好口碑的《到阜阳六百里》和《钢的琴》只是秦海璐多年来演出艺术片的冰山一角。细数秦海璐一路拍过的电影就不难发现,她曾多次演出新导演执导的电影:《到阜阳六百里》是导演邓勇星的第二部作品:在北京小范围放映的《怒放》,是导演辛巨擘的处女作。再往前数,秦海璐还主演过谢东的导演处女作《冬至》:中国第一部心理惊悚片,张秉坚导演的《窒息》:甄人导演的《塔克拉玛干》等。行走江湖多年,秦海璐非常清楚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可以像《钢的琴》和《到阜阳六百里》一样幸运,赚到各种奖项和口碑。

在秦海璐的字典里,没有“后悔药”三个字,她从小习惯了自己承担所有的事。年纪渐长,秦海璐逐渐明白,生活无论如何艰难,痛苦,甚至狼狈不堪,最终都会变成巨大的财富回馈给自己,因此她不需要任何后悔药。有的观众问秦海璐怎么看待演艺圈,她很快回答了这个令许多人觉得大而无当的问题:“在这个大家都认为特别浮华的圈子里,真诚会显得很可贵。”



在秦海璐30岁的时候,有个时尚杂志邀她拍摄一组性感的硬照,她一度很犹豫,但转念一想,每个好莱坞女明星都会有几组这样的照片,于是下狠心拍了。杂志出来,读者们被秦海璐的妩媚所惊艳,有人在微博上调侃她:“姐,你咋30岁才长开?”

秦海璐:“想要”和“需要”不一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4c94G8B3uTiws8KgS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