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5月4日讯(记者 李月媛 通讯员 团小青)近日,湖北省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机械化公司五分公司团支部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这些青春朝气、斗志昂扬的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挺身而出,或甘做城市“摆渡人”、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或抢建一座座“生命方舟” ,或第一时间投入社区一线开展帮扶……奋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青年团队的力量。
摆渡人、搬运工、守护者 2000余公交青年“花样”抗疫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000余名公交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每一个人都好似一颗螺丝钉,奋战在需要他们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被称为“摆渡人”,24小时待命护送医护人员、商超员工上下班。23岁的陈强,是武汉公交集团光谷公司的一名公交车司机。自2月4日开始,他开始了特殊的夜班模式:疫情期间整整63天,他每晚8点到凌晨 5点,开着405路公交车往返于医护人员住地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之间。
而公交四公司740路线管员陈龙几乎24小时连轴转,一直是运送军医的主要后备力量。2月3号凌晨,他接到紧急输送任务,从凌晨1时到4时才完成任务。他们是上千位武汉公交“摆渡人”的缩影。
他们又被称为“搬运工”,哪里需要车辆、哪里需要出力,他们就出现在哪里。2月16日,12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大货车穿越风雪,从江西抵达武汉。公交六公司驾驶员胡汉江与其他11位同事,“接力”驾驶车辆兵分五路,10小时后将150吨送到医护人员和社区居民手中。
当爱心人士捐赠的100台电暖器,急需送到市内的7家医院,却找不到货车运输时,武汉公交二公司290路站长杨佳顺挺身而出。他开着家里的农用货车上阵,在寒夜里奔波5小时,千方百计将物资送往前线。
他们也被称为“守护者”,下沉100余个社区用心用情服务居民,守护健康。3月5日,公交一公司25名志愿者在张公堤社区服务,卸载了3吨爱心菜洋葱。他们眯着被洋葱熏红的双眼说:“比起前天卸载的20吨冬瓜,这是小意思。”
还有主动请缨的622路线管员褚世强,每天到汉口城市广场设置、维护路障,确保这个开放式的小区实现封闭式管控。生产技工熊欣,为了把超市、药店的购买渠道告知居民,每家每户上门通知。有老年人不会用手机下单的,就耐心帮助他们下单……正是这些不足一提的平凡小事,筑牢了社区防疫的“长城”。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一位位公交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抢建一座座“生命方舟” 又再战社区防控
连续40余天,参与25个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累计入户排查1500户、测量体温5000余人次,组织团购配送药和食材等400余次,分发爱心菜1000余份,劝返外出人员300人次,值守隔离酒店500余小时……
这些数字代表着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机械化公司五分公司团支部青年志愿者交出的优异答卷。他们为抢建一座座“生命方舟”、创建“无疫情小区”拼尽全力,让团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武汉同普医院及宜尚酒店隔离区、武汉首佳耳鼻喉医院隔离区、武汉广发医院发热隔离区、武汉体育馆方舱医院……他们主动请战、全员尽上,平均不到两天就建成一座“生命方舟”。
这样“奇迹”的背后是机施公司管理人员549人次、作业人员12000余人次夜以继日的大会战,而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机械化公司五分公司团支部青年职工主动请战、全员尽上。不少青年职工不在武汉,他们劝服家人,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地域、交通的重重阻隔,返回到工作岗位。
1月24日投入火神山医院建设任务,历经7天7夜热血鏖战,168小时紧张施工;1月30日,5小时内改造完成武汉同普医院及宜尚酒店隔离区,提供隔离床位150个;2月4日下午3时到2月5日凌晨5时,14小时完成体育馆场区改造,后续一天内又完成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提供救治床位302个……
连续40余天,所有青年职工与全公司一起努力,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累计提供床位12765张。
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抢建任务结束后,第一时间投入社区一线开展帮扶。
疫情期间,24岁的冯一凡同志主动请战,先后参与到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重症医院、常青公园隔离点、华夏学院康复隔离点等疫情防控项目建设。项目结束后,隔离期刚到,冯一凡马上到汉阳片区下沉社区帮扶。
每日上门检查体温,挨家挨户送免费爱心菜,坚守疑似酒店隔离点值班工作,帮助街道工作人员清洁隔离酒店,对防疫物资进行统计。他每日联系所负责楼栋内的5名高龄老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老人头发长了,帮他们联系理发师;不会弄健康码,就手把手帮老人建立健康码,并每日上门帮他们打卡。
2月15日,武汉下起了雨夹雪,29岁的黄达青搓着冻红的双手,坚守在下沉的芳草社区大门口,时刻准备着协助隔离点工作人员完成隔离人员转移及收治工作。下沉社区以来,为防止交叉感染,他一直没有回家,只在视频中看一看家中1岁的孩子。
下沉社区任务完成后,他又参与到方舱医院的建设,先后参与常青隔离点、华夏学院隔离点建设,深入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完成维保工作,前后两个月没有回家。“妻子虽然内心担忧,但毅然支持我的选择。虽然很想家,但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说。
冯一凡、黄达青是16名青年团员的缩影,他们先后接力,坚守社区、不胜不休。“四类人员”拉网式大排查、买菜送药、值守隔离点、日常消杀、商超分拣等,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在哪里。以行动践行爱国,发出嘹亮的青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