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85后从三本学生到南理工教授,还是国家优青获得者

2019-11-04     求学杂志

高考资讯·指导杂志

大学、专业、学科、志愿、励志……那些事儿

关注

左超,1987年出生,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先后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333工程”,获首届光学工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王大珩光学奖、江苏省首届“青年光学科技奖”奖项。

左超

从三本学生到教授

左超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中学时代成绩不错,在金陵中学读高中。可是翻开左超的履历,发现他本科就读于紫金学院。

紫金学院是由原国家兵器工业总公司和原江苏省教委于1999年批准成立的南京理工大学公有民办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改制为独立学院,由南京理工大学联合社会力量举办。2015年起,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紫金学院成为在江苏本二批次招生的民办独立院校。左超在那上学时,还属于三本院校。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无数次,就是高三的时候谈恋爱了,有些影响学习。”左超笑着坦言道,“其实我不避讳谈这件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正视自己的过往。其实,真正让左超对这段过往不在意的,是因为高中时代的女朋友,如今成为了他的夫人。

“那时候,我上了一个三本的学校,周围的人整天无所事事,我就在想,我该怎么办。”左超打开了百度,在搜索栏中打下这么几个字:三本学校学生未来出路。搜索页面上的一则回答吸引了左超。“那上面就写着说三本学生需要多考证。”左超照做了,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一直到大三,左超在不停地考证,大大小小考了20来个证书。然而,真正让左超改变想法的是在大三第二学期。

当时南理工本部会派老师去紫金学院上课,左超清楚地记得老师在课上说的一句话:“其实你们最好的出路还是考研。听了这句话,左超开始对过往考证之路产生反思。

多方比较之下,左超选择了考研。“我在墙上贴满了公式,每天早上醒来一睁眼,就能看到那些公式。骑自行车的时候,我耳机里听的都是GRE单词。”那时精心整理的考研笔记,到现在还放在左超办公室中,随手可以取用的位置。

对于现在筹备考研的同学,左超其实并不提倡大家向他一样都这样背负过重的压力。“但是,人生难得几回搏,有时候不妨逼自己一下。没有全力以赴,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到达哪里”。

左超与导师

研究生入学考试,左超考了412分,是当年电光院的第一。(那年复试线为275)。就这样,左超成功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光学工程专业学习,师从陈钱教授。

研究生第二年,左超递交了博士申请。“当时读博士争议很大,我听了周围一些人的说法之后,有些动摇。但是我夫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博士丈夫’,这句话触动了我。”正是夫人的这一句话,坚定了左超读博的念头。

博士最后两年,左超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2014年3月回国,继续润色博士论文。他拿了当年的研究生校长奖章,与此同时,2016年,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光学工程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014年博士毕业的左超,经过考核,被破格聘为副教授留在了南理工。“能在南理工教书,我很幸运。”左超有些感慨道。如果没有学院学校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2016年,左超入选南京理工大学“卓越计划”青年教授。2017年,还同时入选了国家“优青”与江苏省“杰青”。现在,他主要负责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深受学生的尊敬。

图源:左超实验室网站

据他的学生范瑶说:“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做科研的老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做科研上。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非常乐于和学生分享自己关于学术的想法,教导学生认真负责。不管从学术,还是对学生的教导,他都是一个很让我敬佩的人。”

儿时梦想是科学家

现在可以重拾梦想

“虽然有些幼稚,但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是科学家。”左超笑着说道:“上了紫金学院以后,我以为自己不可能再去实现这个梦想了。直到我考研考了412分,我才发现,其实我可以重拾梦想。”

见研究生导师陈钱教授的那一天,左超有些紧张。“当时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有学校的荣誉,也有工信部的。我当时很震惊,也很崇拜。”左超把对陈钱老师的崇拜内化为了激励自己的动力。“我个人对科研非常感兴趣,也下了决心想把它做好。”

2015年初,在院里老师的推荐和校团委老师的建议之下,左超开始着手准备“挑战杯”的项目。基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他选定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后来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的“SCscope——基于智能计算成像的三维定量相位显微镜”项目。作为该项目的指导老师,左超也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作品(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这个项目目前正在初步投产中,我希望它能改变现有的一些显微镜观察习惯。”在左超眼里,科研不是封闭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当我们的科研项目真的为社会做了点什么,我才觉得它是有意义的。”左超讲道。

第十四届挑战杯特等奖奖

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就在左超办公室对面,他经常会两边来回跑。目前,实验室是他投入最多的地方。“他对科研有着强烈的热情,年三十都能返回实验室继续采集数据。”学生林飞回忆道。“未来我希望我们实验室能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上的一流实验室。这是左超对实验室的期望和规划。除此之外,在学生培养上他也有着自己的目标:“我希望从我们实验室走出去的学生,能够在各个行业、企业中拔尖。”而林飞也相信这一定能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学术科研应当专注

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左超的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Smart Computational Imaging Lab)致力于发展新型计算成像技术,通过将光学调控与信息处理有机结合,以提高成像质量,简化成像系统,突破光学系统与图像采集设备的物理限制,最终使显微成像系统在信息获取能力、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的获得显著提升。

在他的实验室里,其中不乏王大珩光学奖、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校长奖章、江苏省三好学生等各色优秀人才,毕业的研究生中也有就职于美国谷歌、华为、中兴等行业内优秀企业的special offer获得者。

关于研究生培养,左超鼓励他的研究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期望他们能够有志投身于科学研究。

“人类目前的知识好比是个大圆圈。不要仅满足于做个‘圈内人’,要立志能够触到边界并往外再探一探,到时就会发现你眼中的世界将会那么与众不同。”

另一方面,左超还希望研究生们能够多向生命中优秀的人看齐。“即使大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时刻不要忘记: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外面的世界很大,我们的目标永远要朝着世界一流!”

优秀的人才很多,他们更清楚自己的一些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更不要说先天 条件也不是最好的。这样的压力,要转化成前进动力,因此自己要自律,刻苦。

他们努力,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一段话:

20岁的贪玩,造就了30岁的无奈。

30岁的无奈,导致了40岁的无为!

40岁的无为,奠定了50岁的失败 。

50岁的失败。酿造了一辈子的碌碌无为!

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我们都可以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没有谁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你所受过的苦,吃过的亏,担过的责,扛过的罪,忍过的痛,终将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来源:学术志、中学生学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1LtN24BMH2_cNUg45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