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中末期财政危机入手解读大明灭亡原因

2019-11-01     吟风社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各行各业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源于军事战争中的节节失利,从而造成失地最终覆灭。有的认为源于小冰河期,北方干旱,粮食减产,从而国民恩格尔系数上升,最终造成大面积饥荒。有的人认为源于崇祯皇帝的指挥失当,在官员、将领任用上的失利。统而言之,就是明朝灭亡,亡于内部,但究竟亡于内部的什么部分呢?

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

明朝在军事上,洪武皇帝及永乐皇帝时期对外作战始终是胜多败少,由于战争是互耗的过程,洪武皇帝及永乐皇帝在战争上,其损失小于对手而受益大于对手,整体而言是通过战争产生了受益的。

而从永乐中期开始,明朝开始转向内部发展,且对外进行军事战争的欲望都不强,这使得国内的生产力正在恢复,史称仁宣之治。

及后在1435年,发生了自1367年洪武皇帝受祚以来最为惨重的战败,即土木堡之变。根据史料统计,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带领了中央军队统共二十三万人。此战中重要的高级将领、管理高层合计五十二人死亡,各部的马匹、辎重、火器、盔甲均丧失于敌手。中央军队二十三万人重伤三分之一,死亡过半。

土木堡之变

战后,国家重臣于谦组织地方各部军队北上救援,并且从土木堡之变的战场上搜罗回部分可用装备,在北京保卫战中大获全胜,遏制了对方扩大战争成果的势头,也成功止损。

此战之后,为了重新培养高级将领和管理高层,以及新的中央军队,还有军备物质的重新制造选购。

首先出现的,是募兵制的出现,通过吸收失业人口及待业人丁,促进转业从军。

同时,白银需求增加,弘治年间开始使用开中法,隆庆开关以及张居正执政时期实行的一条鞭法。

整体上,通过增加收益和矿业、运输业等生产制造业的管制,军事实力上有所回升。

在1573年开始,万历皇帝朱翊钧组织了史称万历三大征的军事作战。最后在1619年,于萨尔浒之战大败。明朝损失军队五万多人。自此后金(清朝前身)独立成国。

万历皇帝朱翊钧

此后,明末农民起义,从1627年开始,农民军与明军交战。直至最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整体而言,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的一百年,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制调整和经济改革。根据记载,明朝除却各卫所自制建造军械以外,南北二京的兵仗局、军器局成为了制造军械的核心工厂。

再加上制造军械所需的矿产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造成土木堡之后,明朝的中央军空缺,五军都督名存实亡,无力再组织大规模军事力量,万历三大征,主要调动地方军事力量作战。及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急召京边四镇总兵救援,结果除了吴三桂,其余皆投降。自此明朝灭亡。

从军事角度来说,明朝从土木堡之变到明末将近两百年,其中还有万历三大征,就时间周期而言,完全有能力重组军队,但并没有能够建立强有力的中央军,甚至九边军队越来越弱,最终不战而降。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遇到了小冰河时期,造成北方干旱、收成减少才造成的农民起义和明朝灭亡。

而从明朝内部来说,东林党争是明朝中后期的争议焦点。

东林党、阉党的斗争根源,是税率之争和采购权之争。除了东林党及阉党,当时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整体而言,东林党所代表的,是地域性大财阀之间的利益,他们相互培养自己的势力,在中央争取职位以保护自己。

从经济角度来说,明朝的灭亡终究来源于经济。

一、土木堡之变

明朝所损失的,是九边重镇及五军都督,基本上就是明朝的全部精锐,除此之外,还造成当代的重要将领及管理层的要员的阵亡,基本上造成了国家军事、政治上的断层。除此之外,由于明朝的军事出现了大缺口,不得不通过调整经济政策来填补空缺,而这也就造成了明朝中期及后期的经济变革。

二、银本位政策

明朝中期及后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开中法到后来的一条鞭法,基本上奠定了明朝的银本位政策。但是,由于明朝产银有限,银矿是国家管控的项目,大量的白银是以与外国进行贸易而得来,由此造成了通货膨胀。而且,因为摊丁入亩的税收指标是直接针对于白银,就造成了币贵而货贱。如此就造成了国家财富向东南五省倾斜、大规模的实物转货币在东南五省蔓延,并且出现了大规模走私的情况,比如大海贼汪直、郑芝龙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且由于市场的盲目性,在万历朝鲜战争之中,东南五省转运粮草卖给了日本的丰臣秀吉,既造成日本的银山挖空,通货紧缩,也造成大明的通货膨胀,物资匮乏。而国家虽然有大量的货币积累,却没有有效的进口政策,造成了资本滞留,财富积累、土地兼并,因为币与货的转化率大规模下降,造成大财阀通过囤积土地来控制生产工具,从而积累财富。这直接造成了失去生产工具的人民全面失业,从而转为流民。而国家对他们征收定向税,加剧了对他们的迫害,造成大面积的农民起义。财富逐渐集中而中央财政逐渐减少。

明朝时期的白银

三、采购权的争夺

前文提到,由于土木堡之战的严重损失,明朝出现了对物质和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从而政府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军需物资,这其中包括了矿藏、粮草、盐铁、火药、丝织品的采购,而根据资料,明朝的军备是每三年更换一批,产量是每年两万多套这也造成了供需关系上的极大限制。同时,由于募兵制的使用,军饷从勋爵转为粮草,造成需求的增加,从而对国家的生产有了需求,正因为如此,各地出现了对项目采购的“竞标”,首先是采购权的竞争,其次是仓储物流的竞争。这也是东林党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宗法帝制带来的特有属性,造成政策的不连续性和管理高层的流动性,各地都出现了通过不正当手段竞争的情况,这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生产者直接可以通过党争的方法获得采购权收益,对于生产力和生产成本的需求大幅度降低,生产积极性便随之缩小。

综上所述,明朝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财政危机,与国家的经济政策有莫大的关系。相比于海洋运输和生产的不确定性,陆地的生产以及运输从成本上、收益上来看,安全性、稳定性更高,效益也是最好,而且明末由于白银增加,生产力下降,财富集中、劳动力成本低下,国家每年又都有采购指标,是极好的实行经济化改革的,但明朝对于财富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于货与物的关系,没有意识到财富的整体关系,同时为了回避发生和宋朝一样的后果,拒绝与对手打贸易战,而是选择从军事上实施空间战、时间战,直接造成国家财政的损失。同时,明朝的勋爵制度和分封制度,也影响了明朝的人口转化率,从而降低了各地区、各集团的中心认同感,这也造成了明朝在遭受到财政、军事危机的时候,既拥有南京重镇却做不到战争止损的原因。再加上崇祯的指挥失当,造成国家管理层的混乱,无法有效的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财政日益减少,军事节节败退,最终灭亡。

崇祯自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zZKJm4BMH2_cNUgfx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