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三国曹魏在前,拓跋珪为何又把国号定为(北)魏?

2020-05-23     独行客地图帝

原标题:已有三国曹魏在前,拓跋珪为何又把国号定为(北)魏?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后”字开头的朝代,比如唐末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还有五胡后凉、后燕,以及后周、后魏。第二个后周指的是南北朝的北周,由宇文泰实际建立。后魏又是哪个朝代呢?其实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鲜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将北周称为后周,是因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后来由于五代后周的出现,为示区别,史家将宇文周称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为北魏之前已经有了一个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曹魏。唐人很少有将拓跋魏称为北魏的习惯,一般还是称为后魏。问题来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时,为何将国号定为魏?而在定国号为魏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国号选择。

都知道拓跋珪是北魏开国皇帝,其实严格来讲,拓跋珪是复国,而不是开国。公元383年,前秦兵临淝水,皇帝苻坚企图灭掉东晋统一天下。结果前秦兵败,内部形势本就不稳的前秦土崩瓦解。被前秦灭掉的前燕的宗室慕容垂建立后燕,拓跋珪也是这种情况。

鲜卑拓跋部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不是北魏,而是代国,末代君主是拓跋什翼犍,就是拓跋珪的祖父。五胡历史上不止十六国,代国实力并不弱,却不在十六国之列。为何呢?很简单,十六国不是什么正统,而为十六国定调的北魏又是代国统治者之后,当然不会把代国列入十六国名单了。

代国活动于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呼和浩特、山西省北部大同市、河北省北部张家口等地。代国国都在盛乐,也就是内蒙古呼和浩特辖下的和林格尔县附近。盛乐位于河套平原的东部,距离黄河“几”字那一“横”非常近。这段黄河还没经过黄土高原,所以并不“黄”,水源不成问题,加之水草丰盛,所以这里是地盘并不大的代国定都的优先选择。

代国正式建立于西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儿猗卢因为曾帮助破败的西晋对抗前赵(汉赵),受封为代王。代王之位传到了拓跋什翼犍手上,代国由原来的部落联盟形式明显朝着封建化国家转进。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当时的拓跋珪只有六岁。由于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代人趁前秦崩溃,于公元386年复国时,国号非常简单,就是代。《魏书-帝纪二》记载,“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拓跋珪)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在拓跋部看来,代人之后定国号为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定国号为代仅几个月后,拓跋珪下诏去掉代的国号,改国号为魏。

当初称代王其实也是临时之举,到了夏四月,群臣奏请定国号。不过群臣的态度非常明确,即是代王之后,也复称代王,国号当然就是代了。拓跋珪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大家:“我的祖先虽然做了代王,但只是偏居一偶,没有统一天下。朕为代王之后,但志在天下,我当亲率六军扫平中原,所以定国号为魏最合适。”就这样,历史上少了一个“后代(国)”,却多了一个“累世强盛”的北魏。拓跋珪的想法非常简单:我要统一天下做四海共主,就不能用偏居一偶的代为国号。那么,拓跋珪又为何定国号为魏呢?这事和北魏早期的名臣崔玄伯有直接关系。

崔玄伯认为代国要学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就应该定国号为魏。至于理由,崔玄伯说:“魏这个国号是神州上国,陛下既有大志,就当仿法前魏。”所谓前魏就是三国曹魏。众所周知,汉朝的历史影响极大,在当时的两晋十六国时期也是这样。汉朝亡于谁?建立魏国的曹操、曹丕父子。三国的蜀吴两国不承认魏之正统,但代魏的西晋、东晋以及十六国的大多数都是承认的。崔玄伯的意思是告诉拓跋珪:你当汉高祖是别想了,不可能几年之间平定天下。但可以学魏文帝(曹丕),继承汉朝正统,步步为营兼并天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崔玄伯出名魏晋时的名门——清河崔氏,这是当时一等一的豪门大族。拓跋珪是鲜卑人,玩的都是在草原上骑马打兔子,这在崔玄伯为代表的中原士大夫看来就是闹着玩的,他们认为你要成为正统,首先要汉化。所谓的汉化,主要是两汉魏晋(指西晋)以来的制度,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中原人心。拓跋珪不傻,他懂得这个道理,要统治中原就必须汉化,否则没得玩。拓跋珪接受了崔玄伯的建议,决定把国号定为魏。更多历史地图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kfIPXIBd4Bm1__YH9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