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发布“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秦岭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

2019-12-02     西安封面


12月2日,陕西省林业局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其中,建立秦岭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

“十大行动”是搞好秦岭保护的“总抓手”

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讲,1998年,秦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发布施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为一座山脉立法。2018年,我省汲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深刻教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再次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今年12月1日已经正式施行,开启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时代。

为了认真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履行好生态空间治理职责,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落到实处,省林业局制定了《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

这十大行动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行动、森林资源保护行动、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生态空间修复行动、生态服务与富民行动、科技创新行动、智库建设行动、保护执法与监督行动、生态文化宣传行动、组织保障行动。

《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共四十一条,较为详尽地规定了治理的范围和要达到的目标。

党双忍解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的地方性法规,涵盖了城镇、农业和自然生态三大国土空间。《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是省林业局贯彻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具体举措,适用范围是生态空间。《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除了做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动作”外,还是林业部门搞好秦岭保护的“一揽子”行动计划,是“总抓手”。

秦岭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

党双忍说,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是中华地理标识,具有国家代表性,具有国家符号意义,建立秦岭国家公园是秦岭保护的标准配置。省委省政府对建立秦岭国家公园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今年5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派出国家考察队深入秦岭实地考察,形成调研报告。秦岭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目前,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指示,省林业局正在抓好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前期工作。将把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等生态核心区域纳入秦岭国家公园,到2025年建立秦岭国家公园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同时,整合各类自然公园。根据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梳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理顺自然公园管理体制,开展综合评价,调整管理目标和方向,解决自然保护地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积极推动华山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

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实施秦岭野生动物资源普查、专项调查,调整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完善日常监测预警机制,扩大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监测防控范围,在重要栖息地及廊道开展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建立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长效机制,加强秦岭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开展秦岭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整理工作,调整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建立极小种群“秦岭石蝴蝶”、“长序榆”野生植物繁育基地及珍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野生植物资源档案。探索秦岭道地药材的保护、引种栽培与驯化、开发与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

还将组织开展秦岭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认定工作,确定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在重要栖息地设置保护设施和标志。建立秦岭野生动物保护地斑块连接网络,建设可渗透性栖息地自然生态景观,构建起“自然、多彩、连通”的生态廊道。

打造50个国内外知名森林康养基地

依托秦岭优质森林资源,编制秦岭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名录,加快森林康养师培养,打造50个国内外知名森林康养基地。结合资源禀赋,举办秦岭百花节,避暑纳凉节,红叶节等活动,提升生态空间的服务能力。

完善秦岭范围内自然体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体验、生态旅游平台15个,引导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打造秦岭古道、步道、探秘等精品线路,开展自然体验、生态旅游活动,年接待1000万人次以上。倡导绿水青山无痕旅游,建立垃圾管理及治理长效机制。

建设“数字秦岭” 构建秦岭学知识创新体系

加强秦岭生态空间资源监测与评价,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平台,建设秦岭生态空间治理人工智能应用体系,有力支撑秦岭生态空间治理迈入智慧化的目标。

深入挖掘秦岭蕴藏的科学内涵,支持秦岭知识创新项目,加强自然、生态、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推出一批秦岭研究专著,逐步形成秦岭学知识链条,构建秦岭学知识创新体系。

到2025年 大熊猫人工种群突破60只

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建设,按照“一公园、两基地”布局,改造提升繁育基地,新建救护放归基地,筹建秦岭大熊猫科学公园。重点攻关秦岭大熊猫繁育、野化放归、疫源疫病监测及防治等关键技术,加强科普宣教工作。到2025年,大熊猫人工种群突破60只。

还将依托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创建朱鹮国际研究创新高地,加快申报陕西朱鹮保护与繁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成立朱鹮研究国际联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朱鹮繁育、野化放归等关键技术研究,为世界朱鹮野外种群的恢复与保护提供“中国模式”。

来源: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石俊荣

编辑:芥末花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jXaxm4BMH2_cNUgHY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