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会想到什么?
信奉上帝的宗教,终身不嫁的贞洁,与世无争的和平……
可能大家对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调的,如果非要说出个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诺贝尔和平奖的得奖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对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国内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祷,脱俗之人似乎很难和艺术扯上什么关系。
温迪修女
然而,在英国就有一位活跃在电视荧幕前的修女——温迪·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节目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与艺术相关的纪录片节目,并一跃成为20世纪90年代时期最出名的电视明星之一。
那是在1991年的一个周末,作为被批准学习艺术的修女和献身孤独的隐士,温迪像往常一样去参观艺术画廊。
但这一次出行,彻底地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温迪修女,摄于梵蒂冈内部的一个场景
她缓缓地移步,在觉得有意思的名画停下脚步,低声嘀咕着她的见解。正巧,她旁边是正在忙另一个节目的BBC摄像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听到了她别致的口音,并留意到她似乎对这些画有过人的见识——如此热爱艺术的修女是罕见的。于是,BBC方试图说服她做一部关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脱口纪录片,谈论里面的收藏和画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请上电视”这等梦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温迪却有所顾虑:“上电视是否在破坏我的隐士生活?我应该放弃大篷车(温迪祈祷和献身孤独的居所)去做电视吗?”温迪被邀请出境,这是她所预料不到的。
为了帮修道院筹钱,考虑过后的温迪还是接受了BBC的邀请。
温迪修女
没有剧本,第一次出镜的温迪并没有显得无所适从。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画面前,凝视几秒,再转过镜头谈她的理解。她经常回头看上好几遍,一边观察一边谈论。温迪有过站在讲堂教学的经验,所以谈吐起来不失礼节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镜头前还是镜头后,温迪都是穿着一身标准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娇小,在修女服的遮盖下,和蔼可亲的容貌更让人印象深刻——她总是戴着一副大框眼睛,脸上洋溢着平和而灿烂的笑容。在谈笑间,两只可爱兔牙就会跑出来。
这段经历在她后来的书中回忆道:“其实我觉得这不算什么。我觉得我只是花了一个周末在那儿罢了。”或许温迪把出镜谈论艺术,当作艺术学习与人生修行相结合的机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问到她是否被“一个苦行修女成为电视明星”的悖论所震惊,她笑着回答:“是的,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会这样做。”
温迪修女展示绘画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这么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貌美的主持人不采用,反而邀请一个低调的修女,而且她还有轻微的语言障碍,发不准Rs的音。
而这个冒险的结果是:凭借温迪的修女形象和独具风格的鉴赏风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过350万的观众收看由她主持的艺术类纪录片节目。事实证明,BBC的眼光没有错。
当然了,任何一个人能抓住成功的机遇,都离不开扎实的知识储备。一个修女能成为闪闪发光的明星主持,没有过硬的文化学识是上不了台面的。
在温迪成为万人瞩目的国际明星之前,她是一个平凡而学识渊博的学霸修女。
温迪出生在南非,在苏格兰爱丁堡长大。从很小的时候,温迪就想成为一名修女。当年16岁的她便加入了一个致力于教育的圣母修女会。
20世纪50年代,她被送到英国牛津大学。静心潜学,研究了四年文学后,温迪获得了一等荣誉的文学学位。温迪绝对称得上是个学霸,她经常考试第一名,毕业后就连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请她继续留在学校,只是温迪拒绝了。
童年温迪坐在妈妈的大腿上(右边的宝宝)
后来,学有所成的温迪回到了南非,在开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后,又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作讲座。
原以为温迪的职业生涯就是做一个教育者,稳定而充实地就忙活这一生了,然而,从小就心脏不好的她还三次发作了严重的癫痫,让她不得不放弃教学的工作。
1970年,经过教会的同意,身体虚弱的温迪回到了英国,同时她被批准可以离开修道院生活,成为一名献身孤独隐士。除了必要的应答,温迪都需要自己独处并且尽量避免讲话。
沉默的温迪修女
她住在一个流动的大篷车上,在修道院附近过着闭门隐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规律。我们平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温迪修女却恰恰相反。
晚上六点,当我们进食晚餐的时候,温迪便上床就寝,进入梦乡。午夜一点,温迪在这个她认为是祈祷和沉思的最佳时间醒来,祷告一直持续到早上八点。饼干和脱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献身孤独和祈祷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几个小时用来工作,以获取维持生活的费用。
温迪修女与学童在国家美术博物馆
温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译中世纪的拉丁文字。在这过程中,她饱览群书,当中不乏有关于艺术的著作。
而实际上,在15岁之前,她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没有参观过博物馆,没有亲眼看过一幅伟大的油画——她所获得的关于艺术的信息都来自于书本。尽管如此,她还是被艺术迷住了。
温迪早期播下的对艺术着迷的种子,终于在她50岁的时候生根发芽——她获得学习艺术的许可,并且决定追求艺术。
她平时抽出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书籍,周末去参观艺术画廊和博物馆,1988年出版了她写的第一本书《当代女性艺术家》。
年轻时的温迪修女
艺术不仅给她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让温迪意外的是,艺术还给她的人生经历带来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来自BBC的邀请,温迪一跃成为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馆,她站在2500年前绘制的希腊葡萄酒罐旁边,酒罐上有一幅图像,描绘了特洛伊沦陷时,阿基里斯杀害亚马逊女王的情景。
“当他把长矛开到她的喉咙里时,他们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么年轻,多么可爱和勇敢——他坠入爱河。但,他杀了她。”温蒂平静地说道,但言语中却透露着让人触动的感觉。
没有一个观众能够抵挡住温迪鉴赏艺术的魅力,因为他们听到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就发生在眼前。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艺术中无可避免地出现许多裸体,而温迪身为一个修女却毫不忌讳地去谈论。
曾经,温迪走到了英国画家斯坦利·斯宾塞的作品《与帕特林希亚·普利斯一起的自画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欢她那闪闪发光的头发,她的阴毛又可爱又蓬松。”(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并不遭到观众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论让观众感到真实而接地气。她常常告诉观众:“了解艺术,不需要一本正经。”
温迪修女毫不忌讳地欣赏着含有裸体的画像
温迪修女一生参与了十几部纪录片,出版了40多本书籍,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艺术的。温迪的故事逐渐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国内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温迪嬷嬷。
她曾在书中鉴赏过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实际上她有可能是乞讨为生,在衣服上的字条和手风琴说明了这一点,但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暴风雨过后,天空的光芒奇异炫目,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作品《盲女》
这让我思考:盲女无法看见美好的景象,但她只有痛苦吗?
在我看来,她的表情似乎不是痛苦的,更像是感受身边的一切——雨后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以及紧紧依靠在她身旁的同伴。也许休息片刻,她需要回到街头卖艺,但至少在这一刻,盲女是幸福的。
温迪有自己的见解,读完她的见解,能让我快速建立对艺术的印象,并且我亦能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尽管一些艺评家认为,温迪修女只是艺术的业余爱好者,但他们却不得不承认,她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足以吸引观众步入艺术的大门。
《纽约时报》称她“是一位快速成为电视史上最不可能和最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的隐士”。
温迪修女的艺术鉴赏图书《Sister Wendy's 1000 Masterpieces》
当地的罗马天主教教主艾伦霍普斯说:“她对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她简单地表达了她所热爱的艺术。我相信,她的著作和她的录音将继续影响更多的人。”
“我真的很喜欢温迪修女的节目。她对自己的主题了如指掌,以坦率的态度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讨论一些画作的性感时从未脸红。”卫报网友评论道。
温迪修女
温迪修女的一生是传奇的——她是一名修行者、教育者、艺评人。
在镜头前后,她始终虔诚而真切。更重要的是,她用简单易懂的表达,带领观众跨越了艺术的鸿沟。
她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艺术鉴赏也可以很简单。
参考文献:
BBC - Sister Wendy Beckett, TV art historian,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 Sister Wendy Beckett, Nun Who Became a BBC Star, Dies at 88
Smithsonian - Remembering Sister Wendy Beckett, Beloved Nun Who Made Art Accessible
Independent - Sister Wendy Beckett: Catholic nun who became a celebrated BBC art critic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