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李先念和楚剧

2019-08-01   戏曲宝

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2周年

李先念主席是湖北红安人,对家乡的楚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关怀与领导下,楚剧事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其中创建五师楚剧队在楚剧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点。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任命李先念同志为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左一)在行军途中


新四军第五师成立后,李先念同志在加强根据地建设、战略包围武汉诸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对改进国民教育、办好报刊、繁荣文艺等工作,都很重视和支持。在李先念同志的指示下,1941年底成立了文工队楚剧组。次年秋天,文工队改缩为文工团,楚剧组改编为楚剧队,由黄振任队长。李先念同志对五师楚剧队的领导和关心是十分细致具体和无微不至的。

第一、关心楚剧队的成长和壮大。

首先是加强党对楚剧队的领导,在队员中积极发展党员。中原突围时,楚剧队的党员发展到12名。楚剧队不仅建立了党支部,而且调韩光表同志到楚剧队任副指导员。其次是把楚剧队的青年演员武装起来,不仅给他们发军服,而且还给他们发枪,以保证楚剧队的安全。再次是支持楚剧队参加“大生产运动”。楚剧队的同志们要求减掉自己的生活补贴和物质待遇,一边劳动,一边改造思想。楚剧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养成了这样个好作风,即行军不掉队,演戏不误场。


在李先念同志的关心与支持下,五师楚剧队不断发展、壮大。由楚剧组发展为楚剧队,由个楚剧队发展到三个楚剧队。演员阵容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后来的82人。


  • 其中旦角有周佩芝、赵少荣、殷诗全、李连生、周青山、彭梅生、汪少南、王明芝、詹玉魂、徐秋元、肖玉姣等

  • 小生有江春容、江桂林、阮海洲、徐金山、顾老三、叶昌文、杨彦、任幼奎、殷幼奎、邱惠春、冷建飞、孙贵和等

  • 老生有胡少卿、张春堂、胡玉鹏、张少山、易少堂、李协臣、喻成彬、杜么、彭和尚等

  • 丑角有黄振、杨少华、王金彪、易云卿、阮金山、傅细全、王冬生、关舜阶、李星元、张太华、叶成均等

  • 另有文场、武场,可谓行当齐全,人才辈出。

第二、鼓励楚剧队积极创作现代戏。

李先念同志在战斗间隙和工作之余,特别爱看楚剧。在楚剧队成立前,五师参谋培训班学员黄振,模仿楚剧《十里凉亭》编写了一出《新十里凉亭》,表现妻子送郎参军的内容。李先念同志看了演出后,对参谋长说:“我们的小参谋在台上大出风头。”



李先念同志和戏曲工作者黄振等在一起


楚剧组成立后,首先是抓创作。方西写了《赵连新归队》,唐亥写了《新古城会》,汪洋、黄振写了《赶杀记》,集体创作了《反共害民记》。有一次楚剧组到敌占区黄陂县建安集演出《赶杀记》,老百姓一边看一边叫好,伪军则惭愧地低下了头,有的还被剧情感动得落下泪来。李先念看了《赶杀记》后说:“这个戏编得好,演得好,要多编多演!”


1943年夏,楚剧队在红安南部庙家大湾一带演出新创作的《程罗会》。《程罗会》是以鄂东顽敌程汝怀和黄冈伪县长罗荣衮相勾结为题材,创作的一出揭露日伪汉奸卖国求荣、反共反人民的滔天罪行的新楚剧。李先念观看后称赞说:“这个戏揭露了敌顽,鼓舞了自己,编演得很好嘛!”

在李先念同志的称赞和鼓励下,楚剧队创作的现代戏除上文提到的外,还有《农救会》、《法场风波》、《解放桐柏》、《贪污乡长》、《长沙沦陷记》、《白玉明回家》、《关大财起家》、《大山寺战斗》等。



李先念观看《打金枝》后与李雅樵握手留影

另外,五师楚剧队还演出了改编移植剧目《李秀成之死》、《王佐断臂》、《卧薪尝胆》、《黄鹤楼》、《群英会》、《逼上梁山》等。楚剧队上演的传统剧目也不少有《葛麻》、《白扇记》、《巧计救贫》、《告堤霸》、《吕蒙正》、《大清官》、《游龟山》等。五师楚剧队经常演出的剧目共有50出以上,他们的创作和演出,丰富了楚剧的上演剧目。

第三,关照楚剧队队员的生活和安全。

李先念同志对楚剧队队员的生活和安全十分关心,亲自过问。当得知楚剧队有时演出的上座率不高,李先念同志亲自前去买票看戏,有时还买上10余张,请官兵们一起去看戏,这对楚剧队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抗战时期,物资匮乏,李先念同志一方面鼓励楚剧队生产自救,一方面给楚剧队队员送去生活用品。



李先念同志接见著名导演余笑予

特别是在五师突围前,将老弱病残的队员安排复员,以保证他们的安全,也减轻突围时的负担。1946年6月26日晚,我中原军区开始了我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中原突围,牵制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保证了陕北、华北各战场的重大胜利。李先念同志在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中,在组织指挥中原军区部队5万人突围的同时,没有忘记楚剧队,一再叮嘱带队的同志:“莫把楚剧队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