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田庄村村史》——初稿

2019-08-21     赵县生活圈

田庄村史

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全面反映田庄村各方面情况,依据历史事实,通过走访老党员、老干部、知情者,对本村历史事实进行梳理、整编,进而达到传承历史,激励后人之目的。

基本情况

解放初期,全村346户,1418人。截至2016年底发展成1245户,5717人,由张、刘、范、庞、郭、赵、宋、王、胡、贾、郑、梁、姚13个姓氏组成,均为汉族,拥有土地5044亩。

地理位置

田庄村距古城赵州25公里,东邻北中马、南中马,南与东王庄接壤,西与疙塔头、北龙化接壤,北邻贾市庄镇。国道定魏线穿村而过,硬面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解放前,大多数村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全村水浇地不足800亩,平均亩产100斤左右,只有少数人拥有生产工具和耕牛。经济十分落后。土地革命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贫苦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

解放后,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力得到发展。

农村建设

随着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农民逐渐富裕,将原来的土木结构、矮小、黑暗的房子拆除,全部建成了宽敞明亮新房。有500多户住上了二层楼房,街道安上了路灯,农村发展日新月异。

1958年实现机器抽水浇地。

1970年土地划方、户户用电照明。

1976年户户用上自来水、实现街道、房基地规划。

1996年街道全部硬化,用上深井水,户户通自来水。

2001年四条田间路全部硬化。

2007年实现浇地用电。

粮农变果农:

1984年落实责任田,用了五年时间大力发展林果,由粮农变成了果农。到2016年,梨果产量达到一万吨。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以上,总收入达到2170多万元。外出打工收入人均5000元。实现小康水平。

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省道定魏线穿村而过。路边农家变成商家。民营企业、加工业、冷库、各个店铺傍路而建,一片繁荣景象。

医疗卫生:

解放后当时乡政府在村张家祠堂设立卫生站为村民看病诊治。到现在共有个体医疗室4家,绝大多数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返贫。卫生室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教育方面:

解放前村里有一处私塾,只有少数人上学识字。解放后国家兴办学校,设小学、农中,经过多次翻修、迁建,学生搬进了二层楼房学习,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村文化水平,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党史部分:

田庄村1937年就有了共产党员、党组织带领全村人民同仇敌忾,同日伪军展开殊死斗争,解放后全村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组织及党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组织成立后,各个时期主持党支部工作的有:

1937年—1949年春 李桂芹(女) 张京才

1949年春—1956年冬 范庆雨 社长:庞振江

1956年冬—1962年冬 李桂芹 大队长 张庆皂

1963年春—1965年冬 刘满屯

1966年春—1966年夏 宋小点

1966年夏—1984年冬 张秋羊 大队长:宋玉增

1984年冬—1990年春 刘瑞敏 村长:刘铁刚

1990年3月—1996年3月 闫全六 村长:范振度

1996年3月—2001年3月 刘瑞敏 村长:刘海申

2001年3月—2006年11月 范进朝 、范振业、宋东江、张进亮、范志才、庞维刚

2006年11月—2012年3月 闫全六 村长:刘铁刚

2012年4月至今 张玉峰

作者 田庄村史编写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Ia9t2wBvvf6VcSZyG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