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这些年的收益行情来看,90年代入手了高预定利率保险产品的,无疑是薅到了保险公司的羊毛,可以说是躺赚了。
大家好,我是菜导团队的菜保~
上周,网络有则传言,说中国内地出现了首家零利率的银行,汇丰银行5000元以下的存款利率为0。
昨天,菜导的文章提到了零利率、负利率的话题,给大家介绍了从基金、股票这两种权益投资的方式跑赢大市的思路。
今天,菜保就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和大家聊聊,怎样通过保险产品来抵抗零利率、负利率的风险。
一说到保险啊,菜保知道,很多人都觉得保险公司做的就是稳赚不赔的“黑心生意”。
保费一收,这也不赔,那也不赔,钱就到手了。
如果我说,实际上保险公司赚钱并没有那么得心应手,甚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带着历史包袱负重前行,你会相信吗?
先别急着吐槽骂人!看完菜保下面的内容再说!
1
首先,菜保要向大家科普一下,保险公司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保险公司有3大利润来源:死差、利差和费差。
死差,是实际死亡人数和预订死亡人数的差产生的收益;
利差,是保险公司用保费进行投资得到的收益率;
费差,是预订费用率和实际费用率之间的差产生的收益。
你猜猜看,哪一项是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
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保险公司赔得比预想的少,就是赚到,所以主要收益就是死差吧。
实际上,现在很多重大疾病的发生率都有比较稳定的数据参考,以保险公司的水平,在这块上的预期上可以算出个八九不离十。
保险公司的利润大头,其实在于利差。
利差是保险公司利用保费进行投资得到的收益,既然是投资,就必然存在受到市场利率波动导致的风险。
当预定利率过高,投资收益过低,就会出现利差损。
用大白话来说,也就是保险公司给客户的回报太高,超出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亏钱了。
说到这你可能又要说,保险公司这么厉害,产品预订利率那么低,投资渠道那么多,怎么可能出现利差损
但实际上,精明如保险公司,也确实在利差损上栽过大跟头。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史1978-2014)》里提到过:
中国保险行业的三大不良资产,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长尾保单”,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乱投资”,但是负面影响最大的是最晚产生的“利差损”。
利差损是中国保险公司史上最大的危机之一,这场利差损之殇,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2
1995年,保险法出台,对险资运用进行了规范。
为了防范投资风险,当时险资的主要可投资渠道只有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于是,银行存款利率成为影响保险公司收益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90年代,银行一年定期的利率在10%以上,秒杀如今的各种宝宝类产品。
银行存款利率乐观,保险公司对市场的预期也就很乐观。
那时候,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甚至比银行一年期存款还要高。
但是,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很快就来了个急转弯。
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多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直线下降。
但当时国内保险公司大都刚刚起步,缺乏相关的历史经验和意识。
在银行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没有及时反应过来这样会产生利差损,高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依然卖得热火朝天。
1997年,监管部门下发通知,将人寿保险业务的保费预定利率上下限调整为年复利4%至6.5%。
保险公司虽然已经意识到风险的来临,但这时候刹车已经太晚了,在此之前,已经卖掉了太多预定利率超出银行存款利率的产品。
前面已经说了,银行存款是保险公司当时主要的投资渠道之一。那么,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收益。
银行存款利率可以变,但已经卖出去的保单预定利率不能变。
存款保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预定利率一旦写进合同就不能变了,要按照合同约定为客户提供长达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固定收益。
到手的投资收益下降,而约定要给客户的预定利率却远远高于投资收益,保险公司就亏钱了。
高盛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报告中给出过一个数据: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潜在利差损约为320—760亿元人民币。
而对保险稍微了解的菜友应该都能发现,目前的保险产品大都存在两个极端化:
老牌大公司的产品往往很贵,而且保障很多时候还跟不上,但小公司的产品却往往性价比很高。
之所以出现这两个极端,其实就和上面提到的这段历史有关。
大公司的产品贵,除了因为打广告、搞人海战术、铺设分支结构导致运营成本高之外,也确实被此前的巨额利差损搞怕了。
而新成立的小公司,一方面不存在这样的历史负债,另一方面也在渠道、人力和营销投入上更为简便,也就有条件设计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3
之所以和大家扯到这段历史,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和上世纪90年代很像。
而且在历经了十余年的天量放水之后,现在的情况可能比上世纪90年代还要复杂,整体形势会更加严峻。
在市场风险持续累积,投资市场收益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银保监会担心保险公司再次玩火,于是再次出手干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
长期年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由之前的4.025%降为3.5%。
也就是说,预定利率4.025%的产品,以后就不能上新了。
最近,部分已经在售的预定利率为4.025%的年金险产品也已经火速下架了。
这一切,和上世纪90年代何其相似?
以这些年的收益行情来看,如果你在当年入手了高预定利率保险产品的,无疑是薅到了保险公司的羊毛,可以说是躺赚了。
9-10个点收益的保险产品,乖乖,很多人估计都只恨自己当时买得太少了!
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未来投资收益的持续走低,基本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了。
所以,你现在看不起的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放在3-5年以后来看,没准真成了高收益产品了。
所以菜保此前才发文呼吁大家,预定利率为4.025%的年金险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要上车的赶紧了。
当时不少人留言说,扯啥犊子呢?你们也太黑了,这点收益都好意思拿出来忽悠人。
对,4.025%的收益确实不算多高。
但菜保之所以还要强调说这个收益在如今的行情下弥足珍贵,是因为它锁定的是长期固定的收益。
稳,就是年金险最大的优点。
现在你大还可以选择其他收益相对更可观的产品,但是3-5年以后呢?
你就这么肯定你在以后的投资历程中,一定能赚到比4.025%要高的收益吗?
菜导昨天的文章也说了:虽然我们短期不会出现名义上的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但中长期看,完全存在可能性。
而菜保今天给大家分析了这么多,最后的目的也很简单:
如果你是一个偏保守的投资者,或者说明白保险在家庭资产配置中不可替代作用,那么欢迎来找菜保(微信号:18922103711)聊一聊,把握最后的4.025%年金险机会。
如果你还是觉得我只是在贩卖焦虑,推销保险,咳……反正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劝的我也劝到位了,没人逼着你买啥,最后怎么决定,完全看你自己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