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大结局了!这部剧引起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剧中黄磊饰演的方圆和儿子方一凡关于“性”的一段剧情更是成为热点,引发了许多观众的热议。看下图: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方圆和妻子怀疑儿子早恋,想和儿子聊聊“大人的事”。没料想儿子都懂,还大大方方地科普。
看到这里网友纷纷给这对父子点赞,父母能考虑给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且大方谈论。而不是像现实中的很多家庭,对性话题扭扭捏捏,尴尬回避,讳莫如深。
家庭性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如何做好性教育?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文利为大家解答一些困惑父母的性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性教育是性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范畴。但在现实生活中,较多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缺失,父母缺乏正确的性观念和科学的性知识。当被孩子问及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许多父母会感到尴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
如何跟孩子谈论性器官?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有什么不同?如何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搜集了一些来自父母的困惑,尝试给出解答,希望父母不再“ 谈性色变”。
1
谈论生殖器官,
是进行家庭性教育必须迈出的一步
问:与孩子谈论生殖器官,我想这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第一步。作为80后的父母,我们自身的童年性教育也较为缺失,到底该如何开这个口呢?
答:父母能认识到应与孩子谈论生殖器官,首先值得肯定。“嘴张不开”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父母从小没有听到过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也没有机会从嘴里说出这些词汇,大脑里没有形成说出这些词汇的神经连接,导致突然开口有困难;
第二,受以往社会环境影响,父母在人前习惯回避提及性与生殖器,觉得提及生殖器官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对着孩子更无法开口,当不得不说到生殖器官时,便用“ 那儿”“ 下面”等词替代。
为了能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认识到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是可以说的、应该说的。父母可以先锻炼自己,直至自然地说出“ 阴茎”“ 阴道”,再与配偶互相说,直至两人都不会感到不好意思为止。
开始时,双方声音可能都比较小,应尝试慢慢把声音放大,直到能够大声、自如地说出为止。夫妻之间的练习完成后,可以找到同样需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朋友或同事,一起重复上述练习。
这类练习,一则可以帮助父母在大脑中形成说出这些生殖器官名词的神经连接,二则有助于父母形成对性及生殖器官的新认识。长久以往,说出生殖器官的名称就会变成一种“ 自觉行动”,等到需要跟孩子谈论时,就可以自然地说出口。
需要重申的是,父母要克服这个困难,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应转变对生殖器官的认识——没有生殖器官,没有性愉悦,也就没有下一代。跟孩子科学、客观地谈论生殖器官,是进行家庭性教育必须迈出的一步。
2
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有这些“不一样”
问:怎么跟孩子解释“为什么女孩没有‘小鸡鸡’”这类问题?
答:当孩子问“ 为什么女孩没有‘ 小鸡鸡’”这类问题时,正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时机,让孩子了解男孩和女孩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首先,男孩和女孩都有可能会问这个问题。儿童天生对自己的身体存在好奇,有探索自己身体和他人身体的愿望。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他们能用语言表达想法时,就会问出有关身体的各种问题。儿童还会通过观察萌生问题。如:女孩在幼儿园看到男孩站着尿尿,发现他们有“小鸡鸡”,而自己没有;男孩也会看到女孩蹲着尿尿,发现她们和自己不一样。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提供以下信息:
1.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地方多于不同的地方。
2. 男孩和女孩都有相似的大脑,相同数量的骨头,都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胳膊、腿、 手、心脏、胃、肠等器官。
3. 男孩和女孩最根本的不同是生殖器官的不同。
4. 男孩的“小鸡鸡”又叫阴茎,阴茎和阴囊是男孩的外生殖器官。男孩尿尿的地方在阴茎的开口处。阴茎在身体外面,尿尿很方便,还可以把握方向。
5. 女孩两腿间贴近身体处有两个开口,前面一个用于尿尿,后面一个用于生宝宝,生宝宝的开口叫作阴道,阴道是女孩的生殖器官。
6. 因为生殖器官的结构不同,男孩站着尿尿,女孩蹲着尿尿,对他们更方便。如果女孩站着尿尿,会尿湿裤子。但女孩也可以站着尿尿,男孩也可以蹲着尿尿。
父母在给孩子讲解时,可以利用儿童性教育绘本,指着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图讲,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相关信息。
最后,父母要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这些不同正是生命的神奇之处,有了这些不同,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3
分年龄段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
问:如何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答:当孩子询问 “ 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也许七岁左右的孩子会问:“ 爸爸的精子是怎么跑进妈妈的身体里的?”回答这样的问题,会让一部分父母感到难为情。
我们建议父母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彼此相爱,在一起很开心,很幸福。当爸爸妈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希望为这个充满爱的家庭添一个孩子时,爸爸会将自己的阴茎放入妈妈的阴道。精子会从爸爸的阴茎中进入妈妈的阴道,经过妈妈的子宫后,在一个叫作输卵管的地方遇到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慢慢长大,就长成了你。
对于七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若能科学地向孩子解释“生殖器官”和“受精卵”等概念,就可以不说“性交”这个词。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告诉孩子性交意味着什么。
当男孩的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时,睾丸会产生精子;当女孩的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时,卵巢会产生卵细胞。当男性的阴茎插入女性的阴道时,从男性阴茎射入女性阴道的精子,就有可能遇到卵细胞,两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就诞生了新生命。父母要与孩子强调,此时的性交行为有可能导致怀孕,这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新生命负责。父母需要提前告诉孩子,这样的结果是可预期的,可以通过相关避孕措施防止其出现。
4
建立积极、美好的“性”态度
问:我儿子今年10岁,性格比较内向。他看到我和爱人在“那啥”,我应如何和他解释?
答:如果没有理解错,“那啥”指的是做爱。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中,“性”是隐晦而羞耻的,往往很难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所以,大多数人都不会直接说出“做爱”“性交”等词,而是以其他词替代。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答。
关于性态度。首先,父母的性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态度。性让人类得以繁衍、保持亲密关系、给身体带来愉悦感受,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生活都会因为性而更加美好(除了性犯罪)。
其次,在儿童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遵守和学习社会规范,从而建立合乎礼仪和文化的行为习惯,而父母对于性的态度就是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传达给他们的。不同的家庭可能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因此不同的家庭对于性的态度也自然有所不同。我们提倡父母树立“性”是积极、美好的这样一种态度,并将其传达给孩子。
树立积极的性态度有利于建立亲密和信任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孩子更加悦纳自己的身体和感受,如此能够帮助孩子长大后面对喜欢的人时可以更加自信、自然地表达情感,在面对性关系时学会使用避孕和预防性传播感染的工具。
关于隐私。如果孩子能够在家中看到父母发生性交行为,那么说明父母做爱的地点孩子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比如父母的卧室没有关门或反锁。发生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借此机会与孩子强调尊重彼此隐私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说:“ 每个人都喜欢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虽然你爱爸爸妈妈,但是你也不会想每时每刻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你可能也有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分享的隐私。在家里,如果你看到房间门关着,这通常说明里面的人想要有属于他们的隐私时间和空间,比如说在房间里不受打扰地聊聊天,或者拥抱、亲吻。这时你可以在自己的房间或其他地方等一等,如果你想进门则需要先敲门,等到房间里的人同意了才能进去。”此外,这类情况的发生也提示父母,做爱时应在私密的场所。
关于亲子沟通。父母觉得孩子内向,可能由于孩子较少分享内心的情绪和想法,这属于亲子沟通的范畴。
研究发现,亲子沟通将会降低同伴压力对于青少年性行为的影响,如亲子之间谈论初次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能够降低同伴压力对于青少年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的影响,而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缺少沟通则会使他们求助于同伴,使他们的性行为受到同伴的影响。
当孩子对做爱产生好奇时,父母应坦然地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妈妈非常爱对方,所以通过做爱来表示。这是成人之间相互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等你长大后,也可以在自己相爱的人同意后,和他/她做这件事。”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父母此时需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例如:父母可以找时间与孩子谈一谈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会发生的变化;也可以购买一些性教育资料,与孩子一起阅读。当孩子有任何关于性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要克服羞于说性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科学、正面地进行回应,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相关链接(以下内容系教小编整理):
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防止儿童性侵是重要原因之一。性侵事件频发背景下,这是父母需紧迫进行的教育。
2013年到2016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有1401起,受害人数超过2568人(数据来自女童保护),公开曝光的还仅仅是一部分。
全国法院审结的猥亵儿童案就有10782起,每天法院审理结案的猥亵儿童案超过7起,而性侵害的隐案比率是1:7。
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一起性侵害案件,背后按统计学的原理还藏着6起潜在案件。我们已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性知识,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为他们加一层保护罩。
希望各位父母都能做到“谈性不色变”,都能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教育家》于2018年9月开设了“性教育课堂”专栏,请老师家长们学起来!
本文选自《教育家》8月刊第1期《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一文。
本期特别报道主题为”性教育“。
如需了解相关文章,欢迎订阅杂志。
— END —
来源|本文选自《教育家》8月刊第1期
作者|刘文利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雨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梦茜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0wV9mwBJleJMoPM9P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