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来自蒙古的威胁,朱元璋采取了哪些策略?

2019-12-27     国家人文历史
文|周渝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遣徐达北伐,直捣元大都,元惠宗北逃,也被视为元朝灭亡的标志。但元廷北逃后,仍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这个政权依然存在,始终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洪武时期曾组织数次北伐,军事角度是为了消除帝国北方的威胁,政治意义上也需要将“大元”变成名副其实的前朝。朱元璋与北元的最后一次决战发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他以蓝玉为大将军率军北伐,两军交战于捕鱼儿海(今贝尔湖),此役明军大胜,斩杀北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一说为昭宗之弟)与太子天保奴在数十骑护卫的力战下得以逃脱。

但洪武时期毕竟没有彻底解决北元问题。为了应对来自蒙古的威胁,朱元璋采取藩王分封的策略,在长城沿线筑起一道屏障,朱棣曾经坐镇的北平自然是防线的重点区域。但“靖难”长达三年多的内乱导致北方藩王防卫体系陷入瘫痪,也让一直被明朝打压的北元势力减轻了来自南方的压力。但为什么在中原内战的这几年里,一直没有发生北元势力卷土重来的情况呢?因为自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就一直陷入内乱。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被其臣下也速迭儿袭杀,部众多离散,五传至坤帖木儿,帝号不复知。中原“靖难”期间,北元君主如走马灯一般轮换,至建文四年(1402)中原内战结束时,北元又发生了鬼力赤(布里牙特·乌格齐)篡位事件。

鬼力赤杀元主坤帖木儿篡位被视为标志性事件,他是首个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的非蒙古黄金家族人员,在《明史》记载中,其篡位后废除“大元”国号,称可汗,国号鞑靼,从此蒙古乃分为鞑靼、瓦剌二部;鞑靼居东,瓦剌居西,互相敌对,日常火拼。不过在蒙古方面的史料《蒙古源流》《黄金史纲》中,均不见废除“大元”国号一事;在《明实录》中,后来还出现过“大元天圣大可汗”“大元大可汗”等称谓,故而“大元”废存问题一直有争议。此外,至今能见到的原始文献资料中,并没有发现蒙古统治者自称“鞑靼”,外交文书也极少用到“大元”,而是继续使用“蒙古”称号。为何明人要刻意将“蒙古”译为“鞑靼”?结合明成祖东亚帝国秩序的构想就不难理解。他要告诉世人,曾经统治中原的蒙元政权已经灭亡,如今鞑靼、瓦剌都只是残余部落。正如夺位后对建文帝的定论必须是死亡,朱棣当然不允许明帝国的北方还悬着一个“前朝”。

元帝北逃后,蒙古贵族所受中原影响越来越弱,自身四分五裂,鞑靼与瓦剌互相仇杀亦是事实。此时蒙古诸部已完全不具备南下复辟的能力,纵然后来外交文书中还用了“大元”,也与之前的元朝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上看,鞑靼与瓦剌分裂被视为北元政权灭亡也有其道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wygSG8BMH2_cNUg8s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