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国民级”狂欢,他不该是受害者

2019-07-22   K社编辑部


最近微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的虚拟battle,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几乎人人都有所耳闻。

连我妈都闻风出动了——

周杰伦超话打榜事件

那个在豆瓣发帖疑惑“为什么周杰伦数据差,演唱会门票还难买”的人,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不过是一次心血来潮的提问,竟如蝴蝶效应一般,引起了辐射至全微博的龙卷风。

该帖迅速发酵后,相当一部分中生代粉丝开始自发打榜,随即范围席卷到全年龄段粉丝,很多官博也纷纷下场,给周杰伦造了一把“流量明星”才有的数据火。

这件事情的本意很不值得一提,三分好奇,七分无聊的狂欢

大家研究怎么打榜,怎么攒积分,怎么发帖,甚至还有怎么“回踩”(指互相访问)......!

但是从一众打榜者试图拿到超话第一,发现前面有个拦路顶流,于是假想敌成立,两家开始疯狂battle之后——其话题的气氛和指向已经开始变了。

竞争与造势越发激烈,双方都争夺不休,大有“不拿下这一城绝不罢休”的气势。

之后杰伦登顶,浑水摸鱼的的营销号又乘势带了一把节奏,最终事情的矛头居然有一部分指向了原超话榜第一,顶级流量蔡徐坤本人

在这一片指责声里,有人是趁虚而入瞎搅合,而有人是在真心实意地内涵。

他们讨伐蔡徐坤的点无外乎:

徒有其表的虚势流量,凭什么待在一位?

拼命死守第一,最后不还是被甩下去了。

以及,流量就是没作品没实力。

我无意再次解构嘲人群体的构成,吸引我注意力的是这整个事件背后蕴含的深层原因。于是我试图挖出一些存在的事实可能,并给出尽可能客观中立的解读。

事实上,这不是针对蔡徐坤本人的一场事后群嘲,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人,对另一个后来时代塑造的明星及其方式的评判和不认同。

而细分之下,这场狂欢的每个不同片段,其实都有其不同的出发立场和态度差异。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最初,倒回到这场打榜的起始点。

有一个很鲜明的现象是,大部分杰伦的粉丝,包括一众路人,都没有把“超话打榜”当成是一件值得激烈竞争的事情,也没有任何充满针对意味的对象。

他们的胜负欲,其实仅仅只是想证明这点:“我们想展现给大家看,在我们年代曾经封神的人,到现在也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为了证明这份影响力,再加上发帖人的内容启发,他们选择了一个最直观可见的方式——给超话打榜。

也就是说,双方对“做数据”的这样一个捧星方式,本身就存在不同的定义与见解。

杰伦粉丝并不见得多重视,毕竟他们的偶像本身不是走这条路的(如果不是出了这个幺蛾子帖的话);

可对于流量明星的粉丝来说,超话数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这是一个能证明他们爱豆影响力的榜单

于是,当杰伦粉丝进入这一片早被瓜分的领域时,彼此间的比较、资源占用就产生了,这是客观导致的必然后果。

很多不苟数据的人自然没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知道为什么流量明星的粉丝会对超话排名如此重视。

这是意识上产生的“不对接”,造成了态度上的“不对等”(非歧义向)。

一方尚觉得无足轻重,一方已经耿耿于怀。

于是这个事件的性质也在竞争中被模糊了:这不再只是一场娱乐玩笑,而是一场新旧偶像之间的角力。

在这里,所谓的新旧角逐,不代指任何具体两人之间的争锋,而是对追星群体的风向分析。

简单来说,这一事件的发酵的原因之一,是时代和时代间产生的断层和分歧

事实上,每一批时代不同的粉丝,他们所要求的明星内涵及其形象也是具体而微的,带有相对鲜明的标签和要求,即某种符合当下时代定义的代表模式。

从明星的更迭上看,很多“腕”曾经都跳脱不出时代对他们的偏见。

其中一位,就是周杰伦本人

即使数获金曲奖,被官方认可了音乐才华,却始终在民众间摘不掉“口齿不清”的标签,独特的唱腔最初也被认为与当下潮流极不契合。

还有张国荣,他大火的年代,却也是他饱受嘲笑的时代。

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偶像,其概念已经超越了当时代局限的审美和思维,偶像这个词甚至都不是被体系化、被泛认可的。

很多时候,时代的整体想法较之个人来讲,是偏于滞后的。

从追星审美上说,很多当时并不被认可,还受到疯狂diss的明星(不指个人,指模式),也许在10年后,20年后,会成为新时代的常态,因为观众思想上的局限被打开了。

周杰伦的独特曲风,张国荣的先锋审美,邓丽君的靡靡之音......都是在数年之后得到了认可

于是我们也不敢确定,现在以蔡徐坤为代表的这类风格,会不会在20年后倍受共鸣。

就像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再有一个新的明星模式,取代掉当下的流量模式;会不会有另一批典型的明星,成为全新的大众推崇目标。

以这个角度考虑,流量明星成为了当下“造星”的标签,却依然不被“非当代年轻粉丝”接受,正是因为这个概念是不符合他们的接受和认知的。

不同时代的造星追星,一定是存在差别的,就不同代的想法而言,都没有对错之分。

问题在于:我们可以表示对现象的质疑,可以表达对“流量造星”这一现象的反感,因其切实存在弊端。

但是,这能成为我们把炮火集中在蔡徐坤一人身上的理由吗?

抛开所有滤镜来讲,蔡徐坤并没有背离过一个爱豆的定位,他鲜少上综艺,红了之后也不再拍剧,他同样在带着他的粉丝做慈善。



而无可否认的是,很多粉丝也确实是被他的舞台所吸引,进而喜欢上他本人。

因此,从个人上说,他此次被嘲的原因之一是:他是顶流代表,他被“典型”了

换成任何一个流量艺人,只要此次担在了第一的位置,只要被卷进这次“两个年代”的battle战,其结果都会和蔡徐坤并无二致。

那些疯狂嘲讽的人的真心在于:他们依然反对流量。

也许作为已经被说“老了”的我们这群人,至今依然无法坦然接受流量时代的来临。

但曾经从周杰伦的时代走过来的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从小公举那里学来的,从来都不是狭隘:


我能决定谁对

谁又该要沉睡

争论不能解决

在永无止境的夜

——《以父之名》

谁的青春都不该被轻视,谁的热爱都值得去尊重,不是吗?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