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旧城南大街与东西大街交会处的东南片区,百姓称之为“东南隅”。
东南隅比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的面积小,其区域内网络着十余条曲折、狭窄的小巷道,如朝阳寺东(西)巷、东城弯巷、魁星阁巷、碱水井巷、辘轳把巷、南仓房巷、仁泰巷、赵家大园巷、张家大园巷、挑水巷等。这些蜿蜒曲折的小巷道交错在一起,巷巷互通,当人们沿着其中一条小巷静静前行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到另一条小巷。
日月如梭。时至今日,东南隅的小巷已全部消失在东关片区的改造中。
但世间不论多少变迁,不变的是老居民的故园情怀。下文将追寻他们的回忆,再现过往的小巷风貌,留给后人一份故园之恋。
南/仓/房/巷
“昨是少儿今成翁,人间岁月急如风”。时光荏苒,一眨眼七八十年过去了,如今回顾度过快乐童年时光的“南仓房巷”,仍然如在眼前。
解放前,南仓房巷西起南大街(今沂州路北段),东至朝阳寺西巷,长140余米。巷子西宽东窄,西头6米许,能通行一辆汽车,向东渐窄,至东首约3米宽,在周围的街巷中,算是最宽阔的了。当时巷内铺的是三合土路面,路两边留有排水沟,巷两侧的民房大多是草房。
自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初,南仓房巷变化并不大。《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1986年版)记载,南仓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沂州路,东至朝阳寺西巷。长140米,宽4米。土路面。门牌1—29号。”
上世纪90年代,南仓房巷的路面重新拓宽硬化,铺上了水泥,东、西段宽约4米,中段宽约6米。两侧昔日的草房几乎被砖瓦房、楼房替代。唯有巷口路北,南仓房巷1号的青砖瓦房还是当年的老房,弧形的门、窗,略微外凸的青砖墙上镶嵌着南仓房巷的街牌,给小巷凭添了许多古韵。
从前,临沂旧城东北隅还有一条北仓房巷,与南仓房巷遥相呼应。
这两条街巷据传都是明代形成的,皆因巷内都有官家仓房,就根据所处方位不同而分别命名为南、北仓房巷以示区别。虽然后来仓房废弃了,名字却沿用下来。当地老人讲,南仓房巷因位于仓房的后面,历史上还叫过仓房后或仓房巷。
以前仓房的情况,当地老人刘家骥在《琅邪拾遗》“仓房巷清官放粮”一文中有介绍:明清两朝临沂古城皆有国家的粮仓。明朝设在城西南隅,称大廒,设在西北隅的称永丰仓,设在东北隅的称义仓。到了清朝时改为南北两仓,南仓在今沂州路北段路东向东去的一条巷子内,这条巷因名“南仓房巷”,巷东首路南即是南仓。北仓在今兰山路的颜家巷口西侧路北向北去的一条巷子内,巷子因名“北仓房巷”,巷北端即是北仓。南北二仓皆是砖建筑,上面是瓦顶。仓内离地面80公分上架起木板,上面便是粮囤。仓顶还有天窗可以通风。仓内放什么粮食呢?这在古代皆有记载,都是存放谷子,而不是小米,而南方则是稻子,而不是大米。临沂城南北两仓内存粮最多时达十万斤以上。其仓内有仓头和仓丁看管,平时只有当地行政官吏、驻军、秀才中的廪生可按时领取一定粮食,大批用粮是要国家批准才准动用。
南/仓/房/巷
上世纪30年代,这条百余米的小巷,因地近衙署,又与繁华的商业街南大街相连,故而有不少人在这儿开店摆摊,很是热闹。据老住户说,那时巷内不仅坐落着特色各异的多家店铺,另外还有众多的小商贩。如巷北侧有杨家“顺合居”饭店、张家的百货店、胡家中药铺、周家鞋铺、陈德芬油炸食品店、孟庆云家馍馍铺、朱云卿家包子铺、姚家大院等;巷南侧有王老头的小酒铺、李老头的青菜馆、钱老头和杨老头的理发店、王继增火烧铺、彭成熙家大酒店、刘家“义和银楼”、王家糖粘(即糖葫芦)铺、油盐酱醋店、魏家馍馍铺、连家旅店等。巷东头正对着“浴春池”澡堂。虽大多是小本生意,但家家生意红火,南仓房巷也因之成为临沂老城区独一无二的经济生活巷居,时称“临沂商业第一巷”。
首先要写的是巷西头路北的“顺合居”饭店。“顺合居”为杨姓人开设,店内的饺子因馅多皮薄个大,味香可口,在临沂享有盛名,故大家又称他为“杨饺子”。临沂第一次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的首长曾在这儿设酒宴招待“三人小组”。当时还有周家鞋铺当时做的鞋,一般都是布鞋。布鞋根据鞋面布料又分呢子、帆布、粗布鞋等;根据鞋底面料又分布底鞋、皮底鞋;或以单底鞋和双底鞋区分。单底皮底鞋制作简单,当年底料都采用南道回民熟制的牛皮。单底布底鞋的制作工艺复杂。首先要准备壳子(熬好浆糊,找块木板,粘上一层纸作底托,上面再粘上两层旧布,待晒干后揭下来就是壳子)。第二步做鞋帮。用壳子剪出大小不同型号的鞋帮样子,一面粘上鞋面布,一面粘上鞋里布,再找缝纫工用“沿口布”缝好鞋口,鞋面就做好了。第三步做鞋底。用壳子统一切成大小不同类型的鞋底,四边裹上白布粘好,之后把4~6层壳子合在一起,底正面裱上一层白布成为鞋底面,然后请农村会纳鞋底的女工,用麻搓成的细麻绳把它缝合在一起,俗称“纳鞋底”。巧手的女工能纳出好多漂亮的鞋底花色。第四步合成。把大小相应的鞋帮、鞋底合在一起,使用正绱的针法,把它们缝合到一块,一双布鞋的雏形就完成了。一般单皮底鞋要反绱。最后还要把做好的鞋子先刷上水,用木楦子(鞋楦又分两种:一种是单底鞋楦,除分左右外,还分前鞋头、后鞋跟,中间加不同厚薄的楔子,以适应鞋的大小。而双底鞋除分左右脚以外,都是按尺寸大小不同的尺码的整楦,只是后面有一小孔,在完成后用铁钩子勾出来就行了)撑在鞋里,过段时间取出来,鞋子外观会显得饱满美观,里面也更加舒适合脚。定型后的鞋子便可卖了。最为复杂的是双底鞋的制作。要在楦上钉上鞋内底,再在鞋楦子四周把鞋帮钉好,然后使用大弯锥子、以线绳或麻绳从鞋底处通过鞋帮外缝上一周皮条,再用质好的皮底缝在皮条上,加上后跟,切割后做成正式的双底鞋。
南/仓/房/巷
据当地老人讲,当初彭家酒店东部,是个大的空场,这儿曾办过一个露天剧院。那是在日军投降后,临沂京剧爱好者马延厚,伙同京剧票友丁文龙、马西爵等人,聘请外地较知名的京剧演员,组成了一个业余剧团,他们在这片空地上创办了一个露天京剧院。当时砖垒的戏台设在南面,台前的地上安上一个个的小木桩,在上面钉着木板子,就是看戏的座位。戏院设备虽然非常简陋,却远近闻名,吸引了众多的百姓前来看戏。所以一到夜晚,整条巷子就沸腾起来。场子内戏台上汽灯高挂,场子外小商小贩的“嘎斯灯”星星点点,看戏的人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据老人们讲,当年剧团还有戏票。戏票分两种,一种普通票,一种客票,客票是戏院老板用来赠送的,数量很少,纸张比普通戏票厚硬,红色的,可以多次使用。
大约过了3年,随着观众的越来越多,此处场地日显狭小拥挤,于是,京剧团就把露天京剧院搬迁到了南仓房巷南边的张家大园内。张家大园当时是一片菜地,比较宽敞。
解放后,业余剧团渐渐发展成为了正式的职业剧团。1955年,政府在考棚街中段路北建起临沂剧院,这也是临沂第一座正规京剧院。剧团随后迁到那里继续演出。再往东就是东乡洪家湖连家开设的连家旅店了。
南仓房巷的中段有一条向南去的小巷,直通赵家大园。在它的拐弯处路东是“义和银楼”,因店主刘义和而得名。后来刘义和年纪大了,就传艺于其子刘广德。银楼兴旺时,除刘广德参与制作外,还雇有一个褚庄的褚师傅和两个学徒工。日军侵占临沂时,义和银楼搬到东乡旦彰街(位于今河东区)继续营业,生意相当红火。笔者就是那时候在旦彰街义和银楼当学徒的。那时,雇的师傅是发工资的,招的徒工只管吃,学徒3年才能出师,出师时送一套工具。
义和银楼生产与经营的产品约分三大类:一类是女子出嫁时用的首饰,在定亲时一般由男方购买。如手镯、戒指、耳环、耳坠,还有女孩结婚时把辫子改成簪后用的银叉子、簪花、疙瘩针、簪子和项圈、项链等。二类是外祖家为新出生的外孙或外孙女送“米糖”时用的儿用银器,男孩一般9天时送“米糖”,女孩则要12天时再送。儿用银器一般为银丝手镯,有的手镯上焊着银瓢,银瓢里还有一条小银鱼,有的手镯焊的是莲蓬印,还有银项圈、银链锁子以及儿用帽子上面的4个银片,上嵌“长命富贵”4个字。三类是为死人殡葬用的铜质镀银的“照路花”、簪子、手镯等。
义和银楼产品的原材料以晚清和民国初年的银元为主,很少使用银元宝。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用银元为原料直接打制成片子,再加工成半圆的“豆皮坠”、疙瘩针或“长命富贵”4个字。二是把银元通过火锅加热化成银条,再打制成银片或银条和银条拔的银丝,然后加工成各种银首饰。
师傅在火化银元时要分别加入铜元,做成各种原材料,以便加工成各种银器。如“八成银”(即银为八铜为二)多数用来做手镯;“六成银”(即银为六铜为四)可制作戒指等多数银器;“三成银”(即银为三铜为七)则主要制作铃铛等,因为含铜多了响声特别好。
制作银器时,原材料需要通过锻打、“媒洗”、磨刷等工序,才能成为银光闪亮的成品。
后来,因为济南的银匠楼多,制作成本低,义和银楼除自己生产银器外,还到济南进货,主要是贩进多种花样的“长环耳坠”。
义和银楼的徒工,规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开始打夜作,到次年的清明节结束。每天从早上干到晚上12点钟,非常辛苦。笔者当徒工时,除了每天从早到晚要做银器活外,还必须早早起床帮着师娘推磨,由于睡眠不足,有时推着磨就打盹睡着了,为这没少受责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巷东首有一家澡堂,在临沂颇为知名,名为“浴春池”,坐东面西,大门正对着南仓房巷。店中设池座和雅座。池座一般只有炕,炕上铺着席,不分座位,价格比较便宜;而雅座则设有座位、桌子,有枕头、浴巾,并供茶水,价格略高一些。此澡堂存在不过几年就歇业了。
如今南仓房巷及其昔日繁华的店铺已了无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