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自杀,抛夫弃女,却引无数网友怒赞:为自己而活,到底有多爽

2021-03-08   周冲的影像声色

原标题:2次自杀,抛夫弃女,却引无数网友怒赞:为自己而活,到底有多爽

这是一个我们都似曾相识的故事。

每一个中国式家庭,都或多或少有它的影子——

“你给女儿看孩子是有想法的!你到底有什么想法?”

老公大声质问。

妻子辛辛苦苦照看外孙女,老公却觉得她“目的不纯”。

妻子震惊不已,但嘴又很笨。

只会说:“我从来没什么想法。”

老公依旧喋喋不休。

她很委屈,急得没办法。抄起水果刀,砍向手腕。

“咔咔”砍了两刀,边砍边喊:“我没有想法!我没有想法!”

图源:澎湃新闻

她用自残证明,他依旧不相信。

“那想法不是这样说的。”

妻子更急了,刀口对准胸口连捅三下。

鲜血哗哗涌出,浸湿了睡裙。

她没有害怕:“流吧,流死算了。”

这时,老公才终于停止了唠叨。

送到医院治疗,还查出妻子已中度抑郁。

而这已经不是这个女人第一次自杀。

上一次,她用刀割手腕。

所幸被女儿及时制止。

这个女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年妇女,家务育儿全包。

任劳任怨。

但老公永远有理由“挑刺”,甚至动手。

有一年除夕,女人一个人忙活年夜饭,老公在小区门口打牌。

饺子下锅后,她打电话喊他回家吃饭。

他觉得在牌友面前很丢面儿。

怒气冲冲回家。进门一句话没说,拿起扫帚就打女人。

女儿在一旁帮妈妈说话。

谁知他竟转头打女儿。

女人赶紧把女儿护在怀里。

最后自己被打得鼻青脸肿,过了一周还有淤青。

同事问起,女人也只说:“喝醉酒摔倒了。”

她一直忍气吞声,也只会忍气吞声。

小时候为了父母活,成家后为了儿女活。

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跟大多数中国家庭里的女人一样。

她出身普通。

吃得起大米白面,穿得起棉布衣服。

饿不死冻不着,但也仅限于此。

普通长相。

肤色暗淡有雀斑,个头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

丢到人堆里就认不出来。

普通经历。

放学后要照顾弟弟妹妹,要做饭洗衣,要蒸一大锅馒头。

想读中专,但意志不坚定。

听从父母意愿考大学,却以两分之差落榜。

往后余生,只能以体力谋生。

当过售货员、和过水泥、搬过砖、垒过墙、烧过锅炉......

辛苦且廉价。

从26块工资,干到两三百月薪。

无论多少,全部上交补贴家用。

那时,她常常想:“啥时候能少做点饭呢?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呢?”

为了少蒸点馒头,她相亲结婚。

在要么嗜酒、要么抽烟、要么无趣的几个人中,选了一个正常一点的普通人。

他大眼睛、罗圈腿、不高不矮。

看上去忠厚老实。

只见过三次就嫁了。

从此,收获一段普通又奇葩的婚姻。

图源:澎湃新闻

于婆家,她是外人。

婆家没有她住的房间,每年过年回去,只能一个人睡亲戚家。

她说:“就像一个客人。”

于老公,她也是外人。

婆婆说一句大男人不能洗尿布,他就再也没做过家务。

经济上却要求AA。

她既要打工,又要养活女儿。

给工地做饭,做裁缝,扫马路,送报纸……

图源:澎湃新闻

挣的远比老公少。

他在水利局上班。

算是铁饭碗,但非常抠门。

别人走亲戚,都要带礼条、带肉,外加一大篮子果汁。

他只拎着四盒小点心。

“每次找他要,感觉像要饭似的。”

他痴迷算账,一分钱都要算得明明白白。她要是忘了还,几十块钱也要叨叨半天。

他总爱挑刺挖苦。

她亲亲外孙,他一脸嫌弃说口水有毒。

她看一下手机,他就骂骂咧咧:“干啥呢干啥呢?你看孩子还是看手机呢?”

说完,他跑屋里玩起了游戏。

她问:“为啥总挑刺?”

他大眼一瞪:“你做错了还怨我挑刺?”

怎么着,都是他有理。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曾经,她也哭过。

但他骂道:“你眼泪哭给谁看啊?”

图源:澎湃新闻

后来,她只能偷偷哭。不敢让女儿看到,更不敢让他看到。

每次打完,他不觉得有错,也从不道歉。

最后都不了了之。

她安慰自己:“他就是抠了点、嘴碎了点,最起码没找小三,能过就过吧。”

越安慰,越压抑。

吵架变成打架,隐忍升级成抑郁。

人生,只能这样了吗?

她经常忧伤地想。

也有的女人,不是这种活法。

去年秋天,有一个56岁的阿姨离家出走。

9月1日,两个外孙开始上幼儿园,阿姨不必再亲自带。

图源:澎湃新闻

阿姨开始筹划新的人生旅程。

9月20日,她开始自驾游。

从郑州出发,一路南下。

去了西安、成都、重庆、昭通、昆明、大理、丽江、海南......

一路慢慢悠悠,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领略了从未见过的山峦大海,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

风景越看越多,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在路上,她第一次吃到辣椒炒肉。

结婚三十多年来,因为老公不爱吃辣,她炒菜从不放辣椒,只能沾辣椒酱。

如今想放多少辣椒就放多少。

再也不用顾忌。

今年春节,阿姨一个人在海南度过。

清晨,在鸟鸣中醒来。

午后,煮上一壶茶,悠闲享受暖阳。

傍晚,和天南地北的人闲聊。

前所未有的从容,自在。

她不像别人的妻子、母亲、外婆。

不必忍着腰酸背痛,忙活一大桌年夜饭,伺候一大家子。

不是免费的保姆。

简简单单包了一顿韭菜馅儿饺子,还没开锅就香气四溢,引来一帮车友围观。

图源:澎湃新闻

虽然海南的冬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温暖。

但她不打算停下。

年后打算北上,东北、内蒙古、新疆转一圈再南下,到西双版纳过冬。

只要身体允许、家里没什么事,未来几年都在路上。

图源:澎湃新闻

年过半百,不再年轻。

没有大房车,只有一辆白色小Polo。

没有巨额预算,出发前兜里只剩2000块。

没有任何自驾经验。

没有独自旅游过,仅和女儿去过一次青岛。

有的只是一颗渴望自由的心。

她的离家出走,令很多人羡慕不已。

原来真有人说走就走,不惧年龄不跳广场舞,过得朝气蓬勃。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一个是饱尝冷漠。

一个是自由自在。

一个是受困于关系,可怜又普通。

一个是为自己而活,独立又稀缺。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

这两位女主角,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同父同母所生。

她们同名同姓,嫁的还是同一个老公!

没错,她们就是一个人。

图源:澎湃新闻

被挖苦的是她。

得抑郁症的是她。

要自杀的是她。

自驾游的也是她。

她的名字叫苏敏,一个普通的河南媳妇。

自去年秋天开始自驾旅游后,苏敏每天上旅行视频,逐渐红遍网络,感动了无数被困于婚姻围城的女人。

曾经,抑郁自杀的她,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婚姻没有解药,止痛片很多。”

如梦初醒,开始寻找自己的“止痛片”。

图源:澎湃新闻

2019年秋天,苏敏偶然看到一个自驾游视频。

立刻被吸引了:“人生还可以这样?”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听到“自驾游”这三个字。

从那一刻起,内心蠢蠢欲动。

老公马上泼凉水:“就你那点钱,还想去旅游?”

她的退休金只有2000,也没什么积蓄。

她开始学习拍视频、剪辑。

做饭的,腌辣椒酱的,擀面条的,领外孙出去玩的……啥都拍。

像博主一样发网上,想挣点钱。

老公又一顿嘲讽:“挣了几万啦?”

疫情期间,看到那么多人感染,苏敏更坚定要按自己的意愿活一次。

自驾游开始提上日程。

帐篷、户外电源、储物柜、车载冰箱、水箱……

一件一件添加到购物车,孙儿一上学就下单了。

外人钦佩她有勇气,只有她知道与勇气无关。

“我没想那么多,就想一个人静静。说实话,如果家里很好,谁愿意跑出来啊?”

她有时想如果读中专,应该会过得更好。

母亲却说:“你别埋怨,你的命就是这样,你挣扎不出来的。”

可是,让她放弃中专的,明明是父母啊。

她也清楚记得,父母当初不同意婚事,是她硬要嫁。

果然,月子里没吃到一口肉,还要天天洗尿布。

跟母亲抱怨,想回家。

母亲说:“不让你结婚,你自己找的,自己受吧。”

既然妥协也好,自己做主也罢,最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那为什么不干脆按自己的想法活呢?

趁着还没那么老,趁着还有时间。

对苏敏来说,自驾游就是那个止痛片。

在旅途中,她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感动和照顾。

有的粉丝提供住处。

有的送来些吃的。

有的邀请她去家里吃饭。

有的车友让她停中间,给她挡风。

但她很清醒:

“我最终还是会回到那个家。”

如果老公能改,还是一家人。

如果他受不了一起生活,那就分开。

如果他还是爱挑刺,就分开住。

“一旦母亲或者老公身体不适,我肯定要回去照顾,不能甩给女儿吧?”

但在那之前,她要一直在路上。

不是说所有人都要离开家旅行,但是人应该做自己,为了自己而活。

“希望广大女性朋友们,勇敢地活出自我!”

说这话时,苏敏眼神明亮坚定。

仿佛从未被伤过。

宛若新生。

图源:头条新闻

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苏敏,正在新生。

她们开始自由、开始独立,但并不自私和不负责任。

你——正在阅读本文的朋友,一样可以。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新的可能。

作者:水门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