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般的翅膀,咆哮的鼻子,当然还有嗜血的天性,这些特点都将这种哺乳动物变成了现实中的怪物。但是,吸血蝙蝠,这种看似可怕的生物实际上非常友好,至少彼此之间很友好。雌性吸血蝙蝠还会给她的闺蜜们分享“血包”,并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最近发表在《细胞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吸血蝙蝠会发展并维持类似于友谊的社会纽带。虽然生物学家已熟知,由于它们食物共享的习惯,这些生物彼此之间非常好客。但是科学家还无法证明它们已经建立了长期的关系。
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学家认为,蝙蝠在圈养期间形成的社会纽带,在释放回自然环境后将继续维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两组蝙蝠混合在一起:一组是圈养的,另一组是来自野生环境中的。
为了建立联系,科学家先将一只蝙蝠禁食。当蝙蝠饿了一夜之后,它们的同龄人会把昨晚的晚餐“反哺”给这个饥饿的蝙蝠,并互相安慰。研究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只有雌性蝙蝠才能做到这种“反哺分享”。而雄性蝙蝠可能是过于担心领土争斗而无法做到这一点。
经过22个月的圈养实验之后,这些蝙蝠被放回家。为了继续跟踪蝙蝠的社交互动,研究小组将开发的微型传感器粘贴到了蝙蝠的背面。这些自动传感器只有一个指尖的大小,比一分钱的硬币还轻,能够通过测量彼此之间的距离来追踪小动物群体的社交网络。与其他技术不同,它们即使在难以接近的地点,例如小洞穴、或是空心树洞里,也能够准确捕获蝙蝠之间的关系网。
研究发现,尽管那些原本被圈养的蝙蝠完全可以自由飞到任何地方,或者和那些原本来自于野生的蝙蝠们有更多的联系,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和原有的伙伴们聚集在一起。
这一发现颠覆了先前对动物“友谊”的科学判断,现在得出的结果是:某些动物的“友谊”并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友谊”都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仅六天后,新出生的蝙蝠在未能融入原有社会后就逃走了。要注意的是,因为传感器从测试对象的背部跌落了一次,使得观测记录只有八天,因此,研究人员不能确定这些“友谊”持续多长时间。
研究者说,这次实验说明动物的社会结构既取决于内在偏好,又取决于外部环境,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纽带都能持久存在。
如果研究一直持续,其成本也是非常大的。20个左右吸血蝙蝠需要大量的血液,研究者需要每个月开车两次去当地的一个屠宰场,把一个五加仑大桶装满牛血。因为血液变质很快,必须很快开回实验室。还有一个助理甚至因为“采血”而晕倒。
好吧,不管吸血鬼如何用鲜血来盛宴,现在能够确定的,就是它们也不是那么可怕,至少还会分享。
来源:大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