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熏拉丝”是上海金山、青浦等郊区的特色小吃。但熏拉丝的原材料蟾蜍属国家明令禁止捕捉和食用的野生动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熏拉丝彻底告别市场。可最近,沪郊的“熏拉丝”又登场了,不过,准确的叫法是“熏牛蛙”。不少商户以人工养殖的牛蛙为原材料,延续“熏制”这一传统烹制方式。
金山枫泾古镇上,很多餐厅曾以“熏拉丝”为招牌菜肴,如今却换上写着“熏牛蛙”的新菜单。有店主介绍,枫泾地区烹制和食用“熏拉丝”的传统由来已久,停止销售后,很多食客表示怀念。于是,他们想到用牛蛙替代蟾蜍。就具体制作过程看,“熏牛蛙”和“熏拉丝”基本相同。
眼下,“熏牛蛙”销售情况还不错,售价与以往的“熏拉丝”相近,大约为每只10元。除了提供堂食,还有餐饮企业将“熏牛蛙”打包对外销售,每盒大约500克,一天可以售卖约30盒。
一些老食客甚至觉得,“熏牛蛙”的味道更胜一筹。因为比起蟾蜍,牛蛙肉质更肥美,而且大部分牛蛙来自人工养殖,食品安全更有保障。也有食客仍有疑惑:为什么蟾蜍不能吃?上海绿化市容部门表示,“熏拉丝”的主料是中华大蟾蜍,在上海无人工繁殖,完全是野生的,多年前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在国家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中。因此,在国家明令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前,制作、贩卖、食用“熏拉丝”已是违法行为。禁令颁布后,更不允许捕捉蟾蜍制作“熏拉丝”。牛蛙则不同。牛蛙源自北美地区,属于入侵物种,因没有天敌,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不列入野生动物禁食名录。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表示,陆生和水生之间的两栖爬行动物,如龟鳖类和蛙类等,由农业农村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包括中华鳖、乌龟在内的绝大多数龟鳖,以及蛙类中的牛蛙和美国青蛙,可以养殖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