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承建的龙东大道(罗山路~G1501)改建工程3标举行了浦东运河桥顶推观摩会。
钢桁架顶推工艺
浦东运河桥采用双层桁架形式,受力简洁,外观漂亮。浦东运河现状为6级航道,规划为3级航道,新建浦东运河桥由20784块钢板焊接成246个构件,再组焊成单跨120m双幅双层钢桁梁桥。主线高架布置在上层,地面桥布置在下层。高度约15米,宽度约44.9米,总重约6000吨。
钢桁架施工采用顶推工艺,现场拼装场地设置在浦东运河东侧,从东向西共分5个循环进行拼装顶推。钢桁架端部滑至对岸轨道时,使用2部500吨千斤顶配合下部重物移运器,将桁架悬挑造成的下挠顶升后再向前顶推,最终完成钢桁架就位、落梁。
单节拼装流程图
阶段性顶推效果图
工艺流程及工期安排
钢桁架拼装:钢桁架全部构件采用工厂预制,组拼成大构件出场。单幅120m钢桁梁分成5大节段,由10392块钢板组拼为123个构件出厂,到现场再组焊成整体。
钢桁架拼装
支架系统:钢桁架下部的支架系统分为标准段和加强段,全长149m,标准段由140根Φ426钢管支撑和轨道梁组成,加强段由20根Φ609钢管支撑、36根Φ800钢管桩以及加强型轨道梁组成。
打设钢管桩、支架系统
顶推系统:使用2部100吨液压穿心千斤顶对钢桁架进行顶推,各配合6根15.24mm钢绞线,轨道与桁架节点间设置400吨重物移运器(小坦克),单侧顶推最大摩擦力约70吨,平均行进速度20cm/min。
小坦克、穿心千斤顶、钢桁架顶推
监测系统:钢桁主梁杆件的应力测试采用在表面贴钢弦式应变传感器方式测量。北半幅共计设置80个钢桁架应力传感器,8个支架应力传感器,30个支架沉降观测点。应力数据由自动采集系统进行采集。
应力监测
难点与特点:
难点一:施工作业面全方位受限。在周边施工空间受到全方位限制的情况下,项目团队通过尾部分段拼装,整体顶推工艺解决难题。钢桁架顶推工艺适合狭长的市政工程,本工程两侧有重要保护管线,受此影响,分幅施工,3000t钢材的拼装只能在桥梁投影面25m的范围内完成。
浦东运河桥周边管线断面图
难点二:航道受限。本工程浦东运河为6级航道,航道较窄(单向航道)且无法连续封航。而钢桁架顶推工艺适合跨越航道、铁路、高架等大跨度施工,拼装焊接均不占用航道,对航道的影响从3个月压缩到了3个小时。
项目特点:1、顶推工艺更加适合桁架形式,桁架下部具备主节点。小坦克是施工过程中钢桁架固定的集中受力点,设置在每个钢桁架主节点上,无需额外加固。2、陆地支架拼装,一次性顶推过河,河中打设防撞墩,大大降低对航道的影响,保证过往船只的安全。3、履带吊固定在拼装尾部进行吊装,对地基加固范围集中,既确保履带吊工作的安全性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性。4、下桥面成为整体后,再吊装上弦杆与腹杆单元,增加拼装构件的稳定性、安全性。5、拼装在陆地完成,减少高空作业、水上作业,提高安全性。6、大型构件吊装过程中,划分警戒区,严禁跨越,安全易管控。
上弦杆、腹杆吊装
3D打印模型
项目技术团队以BIM模型为先导,制作了浦东运河钢桁架桥3D打印模型,比例1:500。钢桁架桥的主墩、下弦杆、腹杆、上弦杆、桥面板,甚至非机动车道的栏杆、梯道上的台阶都清晰可见。为参观者介绍钢桁架顶推工艺的同时,让他们感受钢桁架桥建成后的整体效果,也展示了项目团队强大的BIM应用实力。
3D打印模型
智慧管理
龙东大道改建工程作为上海市交通工程BIM技术的试点项目,已经逐步形成了迄今为止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内“理念领先、集成最全、针对性最强”的BIM管理平台。
结合实际,基于BIM技术,打造五大子系统和一个平台,多维度多方式体现“智慧工地”管理模式试点应用。
人——人员管理系统、门禁+人脸识别+安全帽识别
机——设备管理系统、车辆识别系统
料——PC构件管理系统
法——BIM施工模拟、现场视频监控系统
环——环境管理控制系统
施工现场摄像头全覆盖,实时调取查看施工情况,远程、实时掌握工程动态信息。
利用无人机巡查安全文明情况、了解施工进度,实时上传云平台,数据共享,方便参与各方同步查看。
无人机视频列表、视频截图
预制拼装工艺
积极推行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从设计方案到施工筹划各个环节,通过技术革新、节能减材、设备先进等方法,全面打造绿色工程。龙东大道改建工程预制装配率超过90%,是上海市迄今为止装配体量最大的市政工程。预制拼装工艺具有以下优势:施工工期缩短40%;劳动力需求降低50%;场地需求减少60%,以及现场混凝土浇筑工作量减少90%。
立柱进场、立柱翻身、坐浆、立柱安装
本次观摩活动从绿色建造、智慧管理、预制拼装、钢桁架顶推等多方面介绍了龙东大道3标为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环境友好以及现场管理的经验,为业内同行学习借鉴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