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遇见持久的喜悦》
Letter15
何须始终忙碌
Why are you so busy?
一切可好?你是否觉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你是否觉得某一天就像一千年那样漫长?真是奇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聊是一件真实存在的东西,他们必须做点什么,必须让自己忙于某件事情,比如某个活动、某本书、厨房、孩子或神灵。否则他们就只能独处,而独处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无聊的事。独处的时候,他们会变得自我中心、反复无常、生病或脾气暴躁。一个不去忙忙碌碌的心灵是非常美妙的,因为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不是那种消极的、空洞的心灵,而是积极的、机敏的心灵,一颗彻底空无的心灵。思想缺乏创造力,所以让人感到疲倦、枯燥乏味。某个想法或许是聪明的,但聪明犹如利器——不久就会磨损耗尽。这便是为什么人们会迟钝的原因。
请让心灵在无须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做到不去忙忙碌碌。让这一切自然发生,而不是刻意去培养。带着觉察去阅读这话,让它自发地出现。聆听或读懂一颗不被任何事物占据的心灵是非常重要的,聆听和解读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重要的是适宜的锻炼、良好的睡眠以及有意义的生活。但人们很容易会陷入惯性之中,然后人就处在一种自我满足的模式中,或是一种自我施加的正确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一种缓慢的凋零。但要想日子过得充实,没有强迫、没有恐惧、没有攀比、没有冲突,只有单纯的觉察,就必须拥有创造力。
你知道,我们少有时刻感觉到这个,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由腐蚀人心的记忆、挫败、徒劳无功组成,而真相就这样溜走。沉闷乌云覆盖了一切,真实的东西褪色枯萎。想要穿透这乌云得见光明真的很难。好好看这一切,这就是全部。不要试图让自己变得单纯,这种试图只会滋生出复杂和痛苦。这种试图就是去变得如何如何,而“变得如何”总是一种欲望,挫败会随之而来。
让自己摆脱一切情感的、心理上的冲击,这相当重要。这并不意味着说人必须让自己去对抗生活的波动。生活的冲击逐渐聚集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上的抵抗,而抵抗也影响了生理,导致了各种疾病。生活是一系列的事件(希望发生的和不希望发生的),只要我们去挑拣、选择哪些我们想保留,哪些我们将抛却,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二元性的冲突,这些冲突就会带来情感和心理上的冲击。这一系列的拣选会让心灵变得坚硬,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过程,于是就会有痛苦。让生命自由地流动,不要去做选择,不去想某种特定的流动是自己渴望的还是不渴望的,让它们生根,这需要非凡的觉察。这不是指始终努力做到觉察——那会让你精疲力尽,而是要认识到觉察实相的必要性。然后你将看到,无须你强迫自己去觉察,这种必要性就已经在发挥作用了。
人可以到世界各地旅行,在最好的学校受教育,品尝最美的佳肴,感受不同的教诲和社会思潮,但这一切会带来智慧吗?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人,但他们就是有智慧的吗?乌托邦主义者或其他流派如天主教都在努力控制和塑造人们的心灵。这种对心灵的塑造会产生某些明显的效果,让心灵变得更有效率、敏捷和机警等。但所有这些不同的能力都不会带来智慧。有学识的人、那些拥有大量信息和渊博知识的人、那些受过科学教育的人,他们就拥有智慧吗?你难道不认为智慧是截然不同的事物吗?
智慧指的是彻底挣脱恐惧的束缚。如果一个人把道德建立在任何形式的安全感上,他并不是有道德的,因为渴望获得安全源自于恐惧。我们所谓的道德其实是对恐惧的约束,这种约束和恐惧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道德。智慧便是彻底摆脱恐惧,它不是受人尊敬,也不是各种因为恐惧培养起来的美德。一旦理解了恐惧,就会迎来与心灵法则截然不同的事物了。
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更多或更少,渴望欢愉能持续,痛苦能避免。
《放下自我》 或许是克里希那穆提作品中*正能量的一部,是克氏给一位身心受创的年轻人的回信。一位智者在思想高峰时期的人生智慧,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关怀与教诲,都蕴含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了。
克里希那穆提在信中畅谈了许多重要的生命话题,包括爱、自由、意志、教育、心灵、欲望、专注、思想等。而谈论的核心,则是“自我”。执着于自我,是人生诸多困扰与烦恼的根源。而认识自我,放下自我,则是卸除枷锁、获得持久喜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