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等万盼,毛尖老师终于又出新书了。
因为疫情,全国人民从春节前开始了全民宅家体验,用毛尖老师的话说,是“全国人民共同感受到假期的'惩罚'。小店的扑克牌卖光,超市的杜蕾斯卖光……”
电视剧也理所当然地代替电影和几乎一切户外消闲活动,重新接管了大伙儿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从年初的《新世界》,到网感十足的《传闻中的陈芊芊》,再到最近的廉颇老矣《三叉戟》、爆红出圈的《隐秘的角落》……这半年的生活,我们有太多的喜怒哀乐是从电视剧中获得的。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毛尖老师除了充分利用闲暇来了一场电视剧“大追补”,还一如既往地用犀利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写下了对国产电视剧的观感和期待。而毛老师近年来的电视剧评论,集成了一本评论集——《凛冬将至》。
1
短文章天下无敌
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教授为毛尖老师的新书《凛冬将至》作序。序言中,毛尖老师被称为“写短文章天下无敌”。
身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毛尖,写文章和“学院派”好像并不那么搭边。她调侃自己是“乱来”,但正是这种“问题和语言都来自内心的痛楚,来自对生活修正或赞美的渴望”的短小精悍的批评文字或专栏文章,塑造了一种有效地介入时代生活的文化路径。
近二十年来,毛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为风格化的写作者之一。她的文字、思路和文体已经形成了具高度辨识性却难以捉摸、不可模仿的“毛尖体”。嬉笑怒骂、挥洒自如,无论电影、文学还是文化事件、生活琐事,到了毛尖笔下,都妙笔生花,别有一番味道。
毛尖从这个世纪初开始在专栏写作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今天也快二十年了,但她的写作却从未疲软过。这些年,她拿出了十多本随笔、评论、杂文集,每一本都有特色、有厚度。
据说她一周可以写四五篇专栏文章,常常是一边和朋友们吃着饭、聊着天,回家带着儿子、做着家务,抽空就把文章写了。
贺桂梅教授说,她就亲自见识过一回。有一次,贺教授的几个朋友在微信群里晒照片、耍嘴皮子逗乐,毛尖教授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个。她一会儿发照片,一会儿发表情包,一会儿评点搞怪,和大家一样不亦乐乎。可是最后等我们互道晚安、准备歇息时,毛尖告诉大家,她刚才写完了一本书的后记。我顿时呆住。我要抽掉多少根烟、喝掉多少杯咖啡才能写出一篇文章啊,但毛尖谈笑间捎带手就完成了。这就是毛尖。
毛尖教授《凛冬将至》这本电视剧评论集谦虚地用了“笔记”这个说法,但代表的却是她影视评论文章的另一种风格,或许可以称为平民化风格。
从2001年迷上《24小时》开始,专业影评人毛尖就变成了电视剧的热情宣传员。在2011年的一篇访谈文章中,她这样说:“国产电影不作为的时代,我们把梦想和热情都投给了国产连续剧”,“电视剧不仅成为人民娱乐的主体,也接管了电影的全部功能”,并宣称“一个电视剧进军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会是一个比较激动人心的影像新时代”。
但是毛尖很快发现国产剧的情形没她想象的那样乐观。因此,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毛尖把21世纪中国电视剧的高潮放在了2009年。这一年,各种类型的热播剧“喷涌而出,要啥有啥”。但是国产剧滑坡的分水岭也以这一年分断。
此后的国产剧再难引起毛尖的兴奋,但她仍旧是个“国产剧的强迫性观众”,多烂的剧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可是烂剧看多了也会生理不适。那个对电影与文学的“非常罪、非常美”一往情深的毛尖,谈起国产剧常常变成了吐槽专家。
但她挑剔却不毒舌,而是一腔热血为国产剧呐喊助力;她机智却不卖弄,每篇文章都实实在在地就剧情逻辑、演员表演、场景设计和叙事的世界观等做出评价。
在毛尖看剧的二十年里,美剧《24小时》和《权力的游戏》始终是她的最爱。
她之所以热爱杰克·鲍尔,是因为他那“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强悍的生命力,是他始终“用永远政治不正确但永远正确的方法拯救这个世界”;
她迷恋《权力的游戏》,是因为其中营造出的那个活生生的世界显示出“生而为人的豪华”,她从中体味出命运的无情才是历史的真实。
因此,她用这部美剧的核心台词作为此书的书名:“凛冬将至”。
2
“接受了生活改造”的文艺中年
毛尖爱电视剧,丝毫不逊色于她爱电影爱文学。但与爱电影爱文学略有不同,毛尖爱电视剧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性的个人爱好,也包含了某种道德心和责任感。“道德心”和“责任感”这样的词用来形容毛尖可能是有些矫情,但很贴切。
如果说在写《非常罪 非常美》的时期,毛尖带有某种小资情调的自恋和多情的话,那么写《凛冬将至》的毛尖却多了许多硬朗、质朴和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望。
毛尖不大用“大众”和“平民”这样的词,她更愿意使用“人民”这样的政治术语,因为那代表的是她对普普通通、健康硬朗的中国人的热爱和期待。
因此,看反腐剧,她想的是如何让人民认出《蜗居》中的宋秘书无非就是《红岩》里的甫志高;看耽美剧,她读出的是资产阶级二代的美学语法;看打性别牌的《欢乐颂》,她体味出的是陈腐的“金钱颂”……她的批判立场是尖锐的,却一点儿也不高调。
毛尖说,她是一个“接受了生活改造”的文艺中年。“改造”一词包含的疼痛感,或许只有毛尖自己知道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对生活的妥协。或许可以说,“文艺”(特别是19世纪经典文学、20世纪经典电影)曾为毛尖创造过一个精神的故乡。
但在与生活短兵相接的无数瞬间,她懂得了文艺不是逃离生活的避难所,而是让她获得一种观看、理解和投入生活世界的方法。在与时代生活贴身肉搏的琐屑战斗中,毛尖获得了一种硬朗的“意志”,她称之为“修正生活的意志”。我相信,这是毛尖的剧评以及所有文章中散发着质朴色调的原力所在。
毛尖其实是多面孔的,这是她的文章花样百出的原因,也是她人见人爱、男女通吃的原因。
人们经常会看到毛尖的机灵、聪明和犀利泼辣。但在这张面孔背后,还有热爱杰克·鲍尔和金庸的毛尖,这是少年热血痴迷于英雄梦的毛尖;
有热爱海子、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的毛尖,这是诗人和少女诗意的毛尖;
还有作为“好学生”的毛尖:她尊重那些认真生活的人,也尊重那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敬业精神的人,并且从他们身上源源不断地吸取她渴望的能量。比如她从格非的课堂上学会了如何看电影,从陆灏那里学会写专栏,从导师王晓明那里学会改造世界的热情……这使她总能保持一份朴素和谦逊,一种在生活中不断生长的虔诚感,通人情事理,却并不世故。
她喜欢在文章中讲一些八卦和段子,周围的师友经常在她的文章中友情出演,让人真假难辨,但谁也不会觉得被冒犯。
贺桂梅教授读到毛尖写金庸的那篇文章才惊讶地发现,金庸世界的英雄谱系在毛尖的白日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居然是常常被人忽略的郭襄,这个一辈子爱着神雕大侠却不求回报的女孩子。贺教授由此知道,毛尖对人情事理的体认源自何处……
但是毛尖的文章不会告诉你那样的时刻:在一次访谈中,她提到她在香港读书的三年,其实是很寂寞的,经常独自一人一天在图书馆看五六部电影。后来她毕业的时候,去向音像资料管理员告别。那人告诉她说:你是我们这边接待了最多次数的学生。
这样的情境令人心动。这才是更为常态的毛尖生活。正是在那些寂寞地独自面对银幕世界和自我的无数时间里,后来的毛尖慢慢长成,并以文字破茧而出,化蛹为蝶。
毛尖为这本书所写的后记是忧伤的,“雨中静止的火车”表达了她对中国电视剧的期待和忧患。这种古典式的责任感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贺桂梅教授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事实上,近些年来,我渐渐在毛尖的文字中读出了一种变化,用她自己的表述是,“阳光下抖掉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她依然幽默犀利,却变得更为严肃了一些;她谈“抒情”,想到的是要节制泛滥的情感,而感受大地天空的壮阔;她谈人生和命运,更赞美那种被剥夺之后不屈不挠的热血,那种来自生命原力的“邪恶和丰饶”……
她这些年的文章也变得更严谨了,几乎一篇是一篇,篇篇都成为微信上点击率最高的话题。我想这也许预示着毛尖更大的转变。“凛冬将至”或许是人到中年后的毛尖对人生和世界的另一种体认,她将变得更硬朗而质朴,逐渐称得起“智慧”这样的字眼。
读毛尖的这些文字有时让我想起王安忆。在王安忆这么多年丰厚而扎实的实力派写作中,我一直对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抱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我相信,后来写上海的王安忆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其中,我反复阅读过的是《乌托邦诗篇》。这是一篇回顾自己创作经历的中篇小说,也是一篇献给陈映真的不像爱情但情书一样的小说。在告别陈映真的时刻,王安忆这样来写她的精神转变:“我觉得从此我的生命要走一个逆行的路线,就是说,它曾经从现实世界出发,走进一个虚妄的世界,今后,它将从虚妄的世界出发,走进一个现实的世界。”从真实世界走向虚妄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理想,而从虚妄世界走进现实世界则是改造世界的行动。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逆行路线”,我从来不把王安忆后来的上海写作看作一种“纪实”,相反,我觉得书写上海正是她“创造世界的方法”。
我感觉,当毛尖在谈“真理”谈“枯萎”特别是谈“凛冬将至”的时候,她体认到的或许也是王安忆当年感受过的那个精神过程。正因为有了对真实世界的“残酷”本质和“脏乱差”的文化一线体认,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意识和愿望才更为自觉,也更为强烈。
凛冬将至,但新的故事会开始。
3
过目难忘“毛尖体”
毛尖老师的独家“毛尖体”,读来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思维跳跃和逻辑清晰的并存。两个多月前,毛尖老师接受藤井树观影团“我的隔离期生活”专题采访时,用“一部《特朗普》,一部《张文宏》”概括今年年初这个“漫长的假期”。
乍读眼前一亮,细细想来又鞭辟入里。
在毛尖老师这本新书《凛冬将至》里,对电视剧的点评更是金句迭出。小编偷偷从书里摘几句,你细品。
评二十五集忽然变成四十八集的《长安十二时辰》,“回头看,大案牍术跟剧中的地下城和葛老、长安名妓和花街艺人一样,出场效果和实际功能就是淘宝的卖家秀和买家秀,最终沦为一场视觉虚无。”
痛心于涉黑剧中主角们仅有的牛哄哄“老子天下第一”,呼吁“荧幕扫黑时代,给每个剧组派个政委吧,狙击一下这种万千宠爱集一身的超级自信二货。”
评电视剧过于普遍的烂尾现象:“我佛慈悲,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不是恋人,是电视剧观众。凡人皆有一死,神剧也是。”
评倪大红老师在影视剧里的出演:“《战狼》里,他两眼放空,戴着手铐抽雪茄,世界在他周围灰飞烟灭,他却岿然不动。一时间,我们的正邪都受到考验。大眼袋就像他自己的配乐:'咚咚咚,咚!'”
自嘲自己的游戏瘾:“活了半辈子,我的最大淫欲,很多朋友以为是影视剧,其实不是,是游戏。凭着游戏,我赢得过我儿子和不少年轻朋友的尊敬,而为了讨年轻人的这一点点掌声,我在视力老花的年龄,还加深了近视度数。”
谈六十年来中国电视剧在长度和小明星霸屏率方面的”增长“,笑言“什么时候能在这两方面去去油、去去腻,即便在四十五分钟的陈思诚广告里插播一个倪大红的眼袋霜,我也能接受。”
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马伊利扮演的子君失婚后从头开始,一年不到从社会最底层挤入了她聪明无比的闺蜜奋斗了半辈子的圈子,中国阶层流动性这么大,可以直接吓死川普。”
……
嬉笑怒骂,却无一不是对国产电视剧饱含深情的期待。
夏日的午后,捧一本《凛冬将至》,茶几上备几块西瓜,就可以度过一个足够丰富又惬意的周末。
那么朋友,我们就在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里会面!
注:文章第一、二部分内容节选自贺桂梅教授为《凛冬将至》所作的序《毛尖本色》,略有改动。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今日话题
你最近最喜欢的电视剧是哪部?
“藤井树观影团”已同步入驻平台
| 微博 | 今日头条 | 一点资讯 | 豆瓣 |
| 搜狐号 | 企鹅号 | 什么值得买 | 大鱼 |
| 趣头条 | 虎嗅 | 百家号 | 新知 | 大风号 |
转载声明: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