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怪法学专业就业难,国内法学院问题太多了!

2020-04-02   生活即是热点

法律工作者中有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律师或者法务;有法庭上滔滔不绝的辩护人;有法律法规的制订者。

可这些群体最初,都是从法学院里走出来的一个个稚嫩的年轻人。

问题在于:我们的法学院的培养是否真的达到培养法治人才的及格线了?

无论是从法学院的课程设计,还是法学院的教育导向,看起来发展过程都深陷污泥,改变得却是畏首畏尾。

对于大多数在六月份就即将从法学院中毕业的学子来说,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回首大学四年,法学院不尽人意的地方历历在目。

希望本文能够给立志进入法学院的学子一点提醒,即将毕业的法学生一点共鸣。


学科设置单一化

目前我国国内政法大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科过于单一。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属于复合型人才的世界,当我们的法学院不能在知识储备的阶段帮助我们的学子做好准备,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就注定不能期望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应对未来错综复杂的问题。

政法大学相比于综合类大学,基本上是属于文科生的院校。计算机,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基本上跟法学生毫无关系。

退一步说哪怕这些理工科的知识用不上,但是法学应该是属于社会学科,就法学历史发展来看,我们至少需要学习历史知识;就法哲学家学说争辩来看,我们还至少应该学习哲学知识进行思辨;就法学实践来看,我们应该具备大局观与立法眼界思维,我们还应该了解社会结构与政策的运作制定,我们还应该学习公共管理与社会学,社会学科之间从来就不可能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更何况,相当比例的学子从事资本市场,金融业务时必定会接触高数,经济和会计,包括很多做实务的律师都在感叹,在公司并购需要涉及税务,在家事纠纷需要涉及税收,在资本市场运作也需要涉及税法,税务知识和税法在从业之后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很多其他的非常重要的领域,通通都是要由法律工作者来自学。比如建设工程,比如医疗器械,这些他们从来都不会涉及的学科,却要做起与之相关的法律工作。

未来生活中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候,必定会出现无数的纠纷和争议,一个就连计算机基本运作方式都不了解的律师,一个连计算机编程语言都完全不懂的法律顾问,拿什么去为他人保驾护航?

因为法律人员从事不同细分的专业,也不需要在法学院的时候就要求他们把上述所有学科通通学一遍,但是至少我们法学院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同时未来立志要从事建设工程方面法律工作的能够选修一些建筑方面的课程。

志在进军娱乐法的同学能够选修传媒方面的课程,大家都能够未雨绸缪地做好相应地准备,为的就是避免到职场上的捉襟见肘。

复旦交大此处做的非常好,能够将人工智能或者金融等不同学科之间跨学科的进行交流培养。立志要进入法学院的同学要想好自己未来感兴趣的方向在哪里,提前就开始研习相关领域的知识。

形式主义的软弱

当前政法院校存在形式主义严重问题,当然什么节日庆典什么过程考核这些暂且不论,因为是大环境所导致并非政法院校独有的问题。

综合大学的本科法学院就叫法学院,大家统一在里面学习四年的法学基础知识,而政法院校如何设置学院的呢?有的法学院,设置得有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等等,或许还有人会说这就是政法院校的特色,就不同的学院的人培养特定专业人群。

但其实,目前现状是这些不同学院之间开设课程几乎完全一致,无非就是这个学期你上这门课,下个学期我上这门课程,完全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的学院。

大学法学本科应当就只是一个通识的基础教育,应当形成学生对于法律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各个部门法都应当有所涉猎。但是又因为他们现有的水平和能力无法深入研究,因此设置法理学,文书写作,各个部门法如民法,刑法,刑诉,民诉等等学科。除了这些也没有增加独特的专有的课程。

依然唯分数论

政法院校当前最为致命的缺陷,也是最为法学生所诟病的一点就是依然是以应试为主的唯分数论。

曾经的我们以为考上大学之后就可以逃离应试教育的苦海,结果发现大学还是相类似的教育模式。关键是大学的应试教育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都要综合考评,所以大部分院校都采用的是四六开或者是五五开的评分标准,就是平时成绩占权重的一部分,期末成绩占平时的一部分。

首先期末考试就是基本上纯应试的考核,考前老师基本上都会划好重点,大家只要照着重点一字不落的全部背下来基本上还是可以拿到一个差不太多的分数的。

平时成绩一般都是什么平时作业加上课堂考勤,这些也都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各个老师标准就不一样,有些老师要求强制考勤,有些老师要求写多少次作业,有些老师从来没有考勤和作业各个同学最后平时成绩居然会有90和80 的差别。

最为致命的地方在于作业好与坏的标准从来不告诉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以为认认真真写了之后按时交了之后应该就可以拿到一个好分数,结果就是八十出头的平时分,作业之后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反馈机制,老师不会给你出具一个作业测评书之类的,让你看看自己出错在什么地方。

每个学生写作业的方式都一样,网上找找,法条里抄抄条文,差不多完事儿,然后有的课程分数高有的课程分数低,甚至有时候字数多的分数就会高。

据了解,大部分人同学在考前看得最多的不是各个科目的笔记,不是自己平时整理的乱七八糟的知识点笔记,而是各大法考名师的法考视频。

因为法考名师讲解知识点最浅显易懂,容易理解与记忆,这也就暴露最根本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是没有听课或者说没有听懂的。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法学院里的老师里,真的会让大家搬着板凳去抢位子听课的老师可能不超过二十个,绝大部分都是上课讲得昏昏欲睡却又要拼命点名让你来上课的老师,大学常态是大部分人坐在下面玩手机一到下课收拾东西回寝室打游戏。

敢说出:“一个老师不能靠点名来维持自己课堂出勤率,要靠自己的课堂质量来吸引学生。如果要靠出勤率点名来让学生到教室来,那么他们到教室里也是学不到东西的,那还不如在其他地方自己看书甚至看部好电影收获要多”的老师,也已经不多了。

现在很多法学院想向美国法学院一样的精英教育靠拢,美国法学院一般要求读三年(jd),并且在入学之前还要考一个巨难的考试lsat,只能说目前有这样的一个逐渐拔高进入法律队伍的门槛。

但是不管是否拔高,在法学院内读书的人一定是具备资格可以考法考证的,因此完善法律队伍的下一步就是如何解决政法学院中这样那样的形式主义,提高法学生的质量,这些那些的问题,法学院其实才是法律队伍最大的生力军的培养基地,把法学院里那些漏洞百出的制度弥补上,把那些鱼龙混杂的人剔除才能真正的提高水准。

经常看到什么法学院出路,法学生出路之类的文章,会探讨这种问题都是目前已经无路可走的情况。

法学专业难就业年年都是热门话题,不仅仅是法学生本身的问题,法学院培养人才的方式和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只让法学生自己背锅,未免太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