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政府关于企业复工复产的决策部署,在行政许可、市场经营秩序、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职能上对标施策,主动对接企业,大力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防疫用品生产企业尽快投产。
一、强化专题帮扶促进企业迅速复工和投产。一是重点帮扶防护产品企业投产。市局主要领导带队到桂林德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支持企业迅速投产口罩、护目镜、手持式测温仪。对于防疫用品生产企业,第一时间派出专人跟踪、协助办好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证。二是全面实行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网上办”“零接触”服务,助力企业便捷办理各项行政许可事项。三是深入食品、工业产品企业宣传复工导则和市政府十三项措施,督促复工企业严格落实人员管理、生产场所管理、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的制度,确保不发生系统性质量风险。截至2月13日,全市开工食品生产企业108家。四是指导药店逐步开展防护用品、防控药品的购进、储备,有计划销售供应,大力宣传诚信经营。
二、发挥“小个专”作用扶助企业走出困境。“小个专”党委及时向全市“小个专”党组织和出资人传达和解读防控和复工政策,协助广大出资人最大限度减少因疫情带来的损失,引导各“小个专”党支部协助出资人妥善解决因疫情门店停业,员工待遇发放问题。及时联系开展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工作,帮助“小个专”出资人解决因疫情带来的资金周转难题。协调桂林邮政储蓄银行为企业发放低息贷款,助力企业走出困境,现已准备放款1家、款项金额100万,确定意向1家,款项金额800万。
三、开设绿色检验通道提供技术支撑。计量、质量、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及时制定针对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企业、电梯使用单位的减免检验(检测)费用以及延期检测的措施,为复工复产企业持续开辟检定检测绿色通道,安排专家深入企业指导解决企业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等难点。为医院、疾控、卫生防预检定监测各类计量仪器433台,为机场、高速路口、车站校准红外温测仪244台,免费检验防控用品2批次。
四、细化经营场所防控措施阻断病源。一是督促劝导复工复产单位食堂、大型餐饮企业、快餐餐饮、外卖订餐等经营单位落实禁止聚餐的规定,对照防控指南逐一检查餐饮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餐饮具清洗消毒及落实打包分散就餐制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引导餐饮企业及时转变经营模式和开展经营自救。2月10日部分企业复产后,检查小餐饮单位487家,累计检查餐饮单位7652家次。二是加大农贸市场、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巡查频次,督促市场开办方落实“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制度,及时帮助市场解决消毒水等防控物资,累计检查农贸市场1985家次。三是做好暂缓复工的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的巡查,确保景区景点、旅行社有令即行。目前未发现有违规提前复工的现象。指导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复工,检查80余家门店。四是督促药店经营者做好发热咳嗽顾客体温测量、劝导就医及信息登记工作。目前兴安、资源县根据当地防控指挥部要求已暂停销售治疗咳嗽发热类药品。
五、严查严打违法行为维护公平市场秩序。一是及时、快速处理12315涉疫诉求,加强涉疫投诉举报数据分析,对疫情保防控期间的市场秩序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共处理涉疫诉求2015件。二是严把口罩防护用品、防控药品等进货渠道关,确保质量安全,共检查药店5815家次,责令改正120家。三是加强市场价格检查、暗访和管控,及时向防控指挥部报告价格情况,切实保证价格稳定,累计检查价格经营主体10671余家次,处理相关价格举报投诉1150起。四是排查农贸市场、餐饮店、网店野生动物交易违法行为,共排查经营实体店8201家次,网店3788个。五是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共查办案件41件,查获假冒伪劣口罩4.6万个,货值75.5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万多元。其中全州县复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违法销售医用隔离面罩案件,涉案面罩20万只,案值70万元,已移送公安机关。
记者:雷俊
通讯员: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