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义,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50岁,大专学历,现任白泥镇扶贫工作站站长,1990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农学师资专业。他用奉献做针,用拼搏做线,一针针,一线线,绣出脱贫致富的动人花朵,以信念为底色,以血汗为颜料,一滴滴,一行行,挥洒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扶贫干部,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然而他却始终保持着敬业奉献的精神,用精致、细致、极致的作风,引导、帮助全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老骥伏枥 志在脱贫
2014年,46岁的老梁挑起了扶贫办主任的重担,成为全县年龄最大的扶贫办主任,上任伊始,面对白泥镇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工作量大的严峻形势,从哪里找到工作的契入点?怎样快速进入角色?就成为他首先要面对的艰难课题。为此,他踏遍了白泥镇的贫困村,走进最困难的家庭,在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现实案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白泥镇脱贫攻坚“421”三步跃工作方法,并以“四个抓”为载体,解决了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持谁”、“怎么扶”和“谁来扶”的问题。一是抓帮扶聚民心。组织全镇131名干部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确保所有贫困户有干部帮扶,所有的干部帮扶贫困户;二是抓搬迁挪穷窝。广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动员贫困群众搬迁至县城,走上城镇就业稳定脱贫之路。2018年,动员292户贫困户搬迁至县城安置点,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三是抓动员强参与。通过“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社会能人+贫困户”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近几年来,全镇共动员2个合作社4家产业大户和爱心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四是抓产业促脱贫。坚持小产业脱贫与大产业致富相结合、长效产业与短平快项目相结合的同步发展思路。2014年白泥镇顺利脱贫10户47人,2015年脱贫251户1012人,2016年脱贫172户583人,出列四个贫困村,2017年脱贫41户179人,出列1个贫困村,2018年脱贫167户614人,出列贫困村1个,并将487户1166人纳入低保或五保贫困户,保障了特别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2018年底白泥镇所有贫困村出列,为白泥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心竭力 志在致富
迎春村村民滕昭碧刚过不惑之年,以前的日子挺滋润。丈夫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收入稳定,孩子又懂事,可这样的生活在前几年戛然而止,丈夫慢性足关节化浓,几乎丧失了劳动力,家中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了,养家的重担落到了她的身上。滕昭碧刚开始六神无主,可没时间哭,只有想办法赚钱、努力工作,维持生计,梁忠义同志主动与滕昭碧户进行结对帮扶,多次上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相关扶贫政策,帮助她拟定脱贫计划,鼓励她参与适用技术培训。滕昭碧在他的鼓励下决定发展生猪养殖,但资金却成了难题。梁忠义了解后动员并帮助她办理了特惠贷并入股分红。有了资金的支撑,滕昭碧发展生猪养殖的圈舍终于有了着落。如今,滕昭碧的生猪养殖发展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她总是感慨的说:“多亏了梁主任呀,我感觉在心里压了很多年的一块大石头一下子被搬走了,说不出来的舒心。没有他的帮助,我们怎么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呀!”在脱贫攻坚中,他尽心竭力,始终牢记着不让一户掉队,不让一人落后的嘱托,时时牵挂着贫困户,用心用计助他们脱贫致富。
鞠躬尽瘁 志在小康
“你见过凌晨两点钟白泥政府的灯光吗?而他见过!”这一缕灯光的制造者—梁忠义,面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倒逼,他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工作模式,加之年纪大了,晚上视力不好,总能看见他将眼镜支在额头上,吃力的看着电脑工作,有时候时间太晚了,他便直接将棉被带到办公室安营扎寨,让办公室成为了他的另一个家。在落实扶贫项目时,他总是亲临一线,站在施工场地上进行监督。为了把扶贫资金精准地落实到贫困群众上,他披星戴月,走村入户,对发现的问题立时整改,对自己经手的项目更是严格把关,严格资金管理和使用;他淡泊名利,以身作则的同时更是时常提醒身边的同事:“我们绝不能向群众索取一分一毫的回报,帮助他们是我们作为干部的职责与天命!”他在扶贫工作中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成为了白泥镇老百姓小康路上的领路人,带领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小康生活。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苦干,在脱贫致富的行程中积极作为;他始终牢记着最初的诺言,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他铭记着时代的嘱托,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他始终践行“责任使命在肩头,脱贫致富在路上”的理念,一刻也不曾放松;心中时时刻刻记着扶贫工作,这便是一个基层扶贫工作者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