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0万“空巢青年”:你的房间里装着孤独还是自由?

2019-08-27     通仙儿

你一个人住的房间里,装着孤独还是自由?


​01

前两天有一组数据上了微博热搜: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7700万独居成年人。

中国新闻网有一篇文章列举了一些数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在201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中,一人户占比为15.6%,而在十年前,这一数据仅有8.9%。其中,广东一人户占比最高,为26.6%,大约每四户里就有一户。紧随其后的是浙江、上海和北京。

这些独居成年人,他们年龄大多在20岁至40岁之间,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单身且独自租房,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

早在前几年,独居青年现象就引起热议。

2016年,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知乎回答了“现在选择独居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是个人选择还是社会造成的?”这个问题。

她提到,几十年前,在美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独居,而今已超过人口半数。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8月,16岁以上的美国人当中,有50.2%的人是单身,即1.246亿。

我们可以知道,选择独居的社会潮流最早出现于北欧国家,不仅很早就达到人口半数,如今还在继续增加。

那么,第一批独居青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其中一员吗,是觉得孤独还是自由?

02

针对“独居青年”这一现象,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

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独居并非是好事,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

先不探究独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是在独居的趋势之下,作为独居主力军的他们又过得怎么样?

独居一年的泉州青年女性:

感觉没有什么区别,和别人一样,每一天按部就班。上班,下班,挤公交,煮饭,吃饭,看电影,追星。唯一不同的,做这些事的是一个人。

平时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整天捧着手机玩,有时晚餐不吃,有时午餐不吃,周末就躺一天,也不想出门玩。

你说自由吧我觉得挺孤独的,你说孤独吧我又享受这种生活。大概是,心情好的时候是自由,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孤独。

独居三年的深圳青年男性:

想干嘛就干嘛,不用考虑影响到别人,要感受烟火气息就去人多的地方逛逛,周末可以自己出游或者约朋友,平时跟家人保持联系,对其他事情顺其自然。

当然有时候肯定会觉得孤独,但是要是跟合不来的人一起生活,那才叫折磨。

女性独居怕的是坏人,男性独居可能是怕家务,但也还好,平时稍微打扫下就行。

独居成年人都怕的是生病,生病的时候一个人打点滴住院,那时候是最孤独的时刻。

独居七年的厦门青年男性:

33岁,男,一个人在厦门生活第七年。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一人生活。

刚开始那几年,下班还会和朋友一起喝酒吃饭,这两年他们都结婚了,要么在家带孩子要么陪老婆,也就剩我一个“空巢青年”了。

现在下班就是打打游戏,其实挺孤独的,今年想养只猫陪陪我。

一个人住的房间里,一半装着孤独一半装着自由。

03

有人说,独居是一个人最舒服的状态,穿衣可以随便,早起晚睡还是晚睡晚起,音乐开再大声,都不用在意。也有人说,一个人的孤寂无法排解。

其实,过得开心充实就是自由,过得烦心空虚就是孤独。

作为独居青年大军中的一员。

我一个人上班下班,下雨没人送伞,一个人淋雨在下班的路上;一个人一个逛超市,大包小包拎来拎去;一个煮饭吃饭,吃撑了动不了,碗筷还放在水池里没洗;一个人睡觉,害怕黑暗,常年开着小台灯入眠。

但独居也没有那么可怕,我也学会了烹饪,学会了静心看书,学会了收拾房间,学会了种花。

借用美国学者梭罗一段话: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中吗?我觉得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与人为伴,即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我好独处,至今我尚未找到一个伙伴能有独处那样令我感到亲切。当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虽置身于滚滚人群中,却常常比独处家中更觉孤独。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

一个人住的房间里,自由大于孤独。

END

文|小连

美工|娅霓

图|来自网络侵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vnR42wBJleJMoPMY9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