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教师E家
经常有媒体曝光,说哪里的老师打学生了,哪里的老师又收礼了。
于是大家纷纷吐槽,现在的老师一代不如一代了。
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嘛,孩子王而已。
于是大家越来越不将老师放在眼里,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
三尺讲台之上,老师兢兢业业地教授知识,传播文明;
三尺讲台之下,老师战战兢兢地面对社会的质疑、责难。
连古人都知道: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尊师重教?
那是因为好的教育,不仅需要好的教师,更需要有温度的教师。
教师的温度从何而来?
从全社会的尊重而来。
1 老师的难处很少人懂
朋友说了她们学校的一件事。
一学生的家长经常不按时接孩子,弄得孩子在课室里又哭又闹,学校就想了个办法,让家长签“安全保证书”。
家长特别不理解,觉得学校在推卸责任,怒气冲冲赶到学校,二话不说,直接扇了班主任三巴掌。
把老师扇蒙了。
“学校固然处理得不好,但这不是老师的错啊,凭什么打人!”
看着朋友义愤填膺,我安慰她:习惯就好。
现如今,老师的难处,能有几个人懂。
每次要收钱的时候,老师就很为难。
今天要买教参,明天要报名某课程,后天要交班费……每次要交钱,家长都敏感得很:
不是才交过吗?
天天都要交钱,我看就是在骗钱!
老师只想说三个字:太委屈。
交不交是家长的自由,老师也只是传达学校的意思,却因为怕惹火家长,只能小心再小心。
一旦要批评学生,老师就很为难。
以前的老师批评学生,没打几下手板都说不过去;
现在的老师批评学生,话稍微说重一点就很危险,一不小心就被关进派出所了。
批评了,自己或许会遭殃,不批评,遭殃的一定是孩子。
学校要求搞教学创新,老师就很为难。
就拿去踏青来说吧,学校是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可家长不以为然,说搞这些活动浪费时间,还不如多上几堂课。
陷入两难的老师,只能缩进“壳子”里,明哲保身。
2 付出全部 却得不到半点理解
去年体检,办公室8个老师里有4个被查出有问题。
隔壁班主任黄老师前年动过手术,没想到过了两年,复发。
想起黄老师平时“怒发冲冠”的状态,我们只能感叹:
做老师,真的难。
她教平行班,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是不打算继续读的,不写作业,不听课,被批评了还当面顶嘴。
印象最深的是某次放假,级组里就她布置的作业最少,可交作业的只有5个学生!
45人的班级,只有5人交作业,老师怎能不生气!
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
他们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结果学生上课时睡觉;
他们用心整理的试卷,结果学生交白卷;
他们一心指正学生的错误,结果学生非但不领情,还报复老师。
前段时间不就有这样的新闻吗?
一个40多岁的男子记恨多年前打自己的老师,一直耿耿于怀。
20年后,他在路上拦下老师,对着当年的老师连扇耳光,一边扇还一边问:
“你还记不记得我,以前你咋削我,你还记不记得?以前你咋当的老师?”
老师最大的悲哀,在于付出全部,却得不到半分理解。
每次学校开会时,领导总爱说“你们这些人民教师”。
我们却只想摇头:我就是一老师,和千万谋生的人一样。
当初的热情已经被打击得所剩无几了,如今勉强硬撑下去,是害怕对不起“老师”这声称呼。
当初拼搏的决心与斗志早已烟消云散,如今说多错多,做多错多,只想着独善其身。
多少老师对教育的责任心与信念感,被毁于一旦。
多少老师正在“苟延残喘”,想放弃,又不敢放弃。
3 教育需要信任 老师也需要温度
网上看过这么一句话:
老师该做的,都做了,老师不该做的,也做了。
可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摘下“有色眼镜”。
看过一档新闻评论节目,讨论“大学生逃课旷课”,结果主持人没说几句就开始带节奏:
大学生频频逃课,还不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现在有很多老师滥竽充数,就该好好查查老师的资质。老师师德有问题,不好好育人,只想着赚钱,这样的老师怎么教好孩子?……
因为某些害群之马,就玷污整个教师群体,这种媒体舆论一直没停过。
我猜不出他们的用心,但这种明显错误的价值观,真的有可能害了教育,害了老师。
曾听一位老教师说,她遇到过很多理智的家长,但也见识过有偏见的家长。
“有些家长的教育观明显是错的,还是固执己见。”
“很多家长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老师,觉得老师的师德都有问题,一旦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怪老师。”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怀疑老师,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老师,那么他们只会接收到负面与错误的信息。”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是错的,他会不会误会了老师,会不会逼得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放弃了孩子?
教育最需要的,是信任。
真正好的教育是需要慢慢摸索的,而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质问、责怪。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急不得,家长也急不得,互相信任,安静下来,才能静待花开。
老师最需要的,也是信任。
除了家长之外,老师其实是孩子最大的转机。
老师教得好,孩子就学得好,老师没教好,孩子也学不好。
所以应该给予老师信任、支持与理解,一起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当老师有了热情,教育才有温度。
4 爱与信任 是老师最渴望的支持
这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老师并不完美,她还在教育的路上摸索前行。
家长并不完美,孩子就是他们的软肋。
两个不完美的人相遇,不是为了互相指责,而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携手,而努力。
这个目标,就是我们的孩子。
听过关于教育的一个比喻: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
每个老师当初也是学生,是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考上师范,经过数年的苦读,经过无数场考试,最终脱颖而出,登上了三尺讲台。
在教育的路上,老师是专业的,也一直要求自己更专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孩子一个样,老师不是万能的,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追求更完美。
这是为师者的育人情怀,老师明白,也希望所有人明白。
想起了一堂户外课。
小女孩因为贪玩,没跟上大队,走丢了。妈妈和老师找遍了整个场地,总算在洗手间门口找到她。
妈妈一边哄着女儿,一边说:“你看,老师怕弄丢了你,急得快哭了,你要不要去安慰她?”
小女孩走到老师身边,亲了她的脸颊,说:“老师,不用怕,我已经回来了。”
家长的信任,是对老师,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家长和老师的相遇,本就是爱与信任的邂逅。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这条路,不问归期,不图名利,是工作,更是责任。
不问天高地远开阔,只求扎根三尺讲台。请您相信,老师要比你想象的更爱孩子,更愿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