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蓝旗省级劳模哈斯巴特尔:治沙养牛惠子孙

2019-10-16     卫报

卫报中文网据中华新闻社电 ( 常建国) 内蒙古自治区有个正蓝旗,在原正蓝旗旗工所所在地是那日图苏木,日前,借采访内蒙古自治区2019元上都“贵由赤”国际长跑赛之机,记者在高格斯台嘎查采访了当地闻名的保护生态惠子孙哈斯巴特尔。



今年68岁的哈斯巴特尔出生在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和旗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嘎查委员会主任。

数十年来,哈斯巴特尔一直带领高格斯台牧民积极投身草原生态治沙事业。哈斯巴特尔在基层领导岗位上带领牧民致富和同沙漠的“四十年战争”中,成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先行者与践行着。



高格斯台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1978年改革开放后,牧区实行了家庭草畜承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哈斯巴特尔担任副嘎查长后,在正蓝旗牧区率先实现了牲畜承包到户。自牲畜承包给个人后,牧民牲畜头数逐年增长,草畜不平衡问题开始出现,嘎查赖以过冬的草场也因为牲畜过载沙化退化逐渐严重。

从那时起哈斯巴特尔产生了既能治沙,也能养牛的想法,于是就开始在自家的地里试着搞起了高产饲料青贮种植。



1984年他种植了10亩青贮,亩产达2650公斤,青贮全部窖存。1985年春,经旗有关部门对青贮窖的青贮检验合格,喂食青贮的牲畜和仔畜存活率均达到了100%。1985年在全旗“三级干部会”上,通报表彰了哈斯巴特尔种植青贮的成功经验,评为旗级劳动模范;1986年,全盟“三级干部会”上向全盟推广其青贮种植技术,并授予盟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当年,他还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劳动模范。

1988年,哈斯巴特尔被评为全区科学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盟各地开始推广青贮种植,有效改变了传统养殖中牲畜“夏季吃饱、秋季吃肥、冬季消瘦、春季死亡”的现象,有效的缓解了生态压力,牧民尝到了种植青贮的甜头,也开始自觉学习种植青贮,仅高格斯台嘎查便开辟了1000多亩的青贮种植基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哈斯巴特尔把畜群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作为发展牧业、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来抓,压缩牲畜头数,小畜换大畜,并不断调整优化畜群品种,走上了一条高效畜牧业发展道路。

哈斯巴特尔所在的高格斯台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均草场面积小。在生态脆弱、饲草产量有限的沙地里,哈斯巴特尔是如何解决牲畜的“口粮”问题的?他说,有高产饲草料基地,再旱也不怕。早在1984年,哈斯巴特尔就认识到饲草料基地建设重要性,开始在自己的草场上种起了青贮玉米,成为正蓝旗盟开辟高产饲草料基地第一人。



除了高产饲料基地,少养、精养是第二招。2018年11月,为保护生态,响应全盟“减羊增牛”战略的实施,哈斯巴特尔又创建了兴胡德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西门达尔牛、育肥、加工、销售及提供饲养技术服务为主,实施少养精养,提质提效。

哈斯巴特尔常说,养牛是技术活,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良种牛,如果没有先进的养殖技术做保证,那和养殖土种牛一样,效益也不会高到哪儿。因此,他在养殖过程中,仔细揣摩牛的生活习性,学习养殖、疫病防治、冷配技术,不断积累养殖经验,改进饲养方法。



就这样,哈斯巴特尔养牛渐渐地养出了名堂,而且卖的价格也高。“即使作为肉牛出栏,我的牛也能卖出好价钱,今年卖的20头二岁牛个个都超万元,甚至比去年还好。”哈斯巴特尔自豪地说。在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牛价不理想的情况下,哈斯巴特尔却实现了稳定增收,让附近的牧民们羡慕不已。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哈斯巴特尔家的牛全部优化为三代以上高品质西门塔尔牛。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加工西门塔尔牛30头,并将牛肉全部风干销售,预计纯收入可达20万元,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牧民的收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pm9020BMH2_cNUgWv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