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么推头条原创写手:兰得一见
前些天,生长在大山深处的我终于回到了大山,乡景、乡情、乡愁如山泉水般涌上心头。
生活中,我们不管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一段关于大山的憧憬或回忆吧。
于是,选取山村生活的6个点滴,致敬青春,感悟人生,以飨读者。
01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出生在黔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群山连绵。
但是,大概是太偏远的缘故吧,在历史上,故乡的山没有因神仙光顾而留下神话传说,也没有因名人游历而被传为佳话。
在儿时的记忆中,很多山连名字都没有。一旦有名字的山,都是比较有特点的。例如:
尖山子:顾名思义,该山以上小下大、如剑一般直插云端而得名;
白腊大坡:又名四方山,该山四四方方的,一到冬天山上最先有凝冻,白茫茫一片,犹如打了腊一般,“白腊大坡”的名字也因此而得;
白泥窝大山:海拔1884米,是金沙县境内的最高峰,因山下有个白泥村而得名。
“这山望见那山高”,是小时候走山路最大的感慨。好不容易爬上一个山顶,却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就在白泥窝大山脚下,终于有了机会爬上全县的最高峰。放眼望去,视线开阔了不少,但远方仍有更高的山。
因为山外有山,所以山里的孩子格外向往外面的世界,不少小伙伴也都努力走出了大山。
在与山为伴的日子里,他们逐渐懂得“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古训,在日积月累中默默成长。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日复一日的爬山,他们也明白了“山高人为峰”的道理,只要努力,就能登上更高的山峰,看到更好的风景。
02水
有山就有水,而山水融合得最完美的,当属冷水河的源头——龙头山。
在龙头山的半山腰,传说中的龙头所在之处,一条银白色的瀑布飞流直下,绵绵不绝。小时候,喜欢爬到高处,极目远眺对面的龙头山,对如龙涎般坠落深谷的瀑布,早已心生向往。
暑假的一天,和同学相约探寻冷水河的源头,溯流而上来到龙头山下。只见瀑布从天而降,坠入一个大水潭,顿时水花四溅,水声如雷,震耳欲聋。
细观水潭,水面呈墨绿色,在水花、涟漪、树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莫测。有经验的老人告诫,这种地方水很深,千万不要随便下水。
看着发黑的水面,会联想到下面是否有“水怪”,这种感觉很不好。很多人都有同感。
近距离体验一次后,我更喜欢登高望远看瀑布,天气晴好的时候,还有可能看到阳光穿过水雾后形成的彩虹,非常壮观。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只关注负面事物,负能量就会在眼中聚集。反之,多关注正面的东西,则会凝聚正能量,看到生活中积极阳光的一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因个人好恶或观察角度而改变。它善于“趋下”,甘处下位,在顺其自然中点滴积累,成就了滴水穿石、飞瀑成渊、聚溪成河之功。
冷水河常年奔流不息,河水冰凉、清澈,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03路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深以为然。
在人背马驼、放牧牛羊的农耕生活中,山中自然形成了一条条羊肠小道。
常走山路的人,都会随身带一根棍子,或当拐杖使用,或在晨起赶路时敲落草上的露水,在蛇虫出没的季节“打草惊蛇”,还可以用于驱赶野狗、拔开蜘蛛网等,非常实用。
若是几人结伴而行,常常会分工合作,各自带上镰刀、锄头等工具,一路披荆斩棘,修修补补,山路也就越走越开阔了。
小时候放羊,在撵着羊群上山下坡时,我偶然发现了“关键点”数羊法,先找到山路的拐点或突起点,作为“关键点”,再紧紧盯住。
羊群依次通过后,几十头活蹦乱跳的羊也就了然于胸了。这些都是源于生活的智慧。
因为行路难,所以山里人崇尚实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山与山之间、山里和山外建立起了联系。
俗话说:山路十八弯。山里的盘山公路,之字形、回环形的公路,比比皆是。
在山里开车,常常会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也会感悟到“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下坡容易上坡难”等辩证规律。
生活就是这样,处处都有辩证法。当你感觉累时,不必气馁,也许正处于爬坡期;当你感到安逸时,也不要高兴太早,可能正处于下坡路段。
04电
小时候,山里没有电,更没有与电有关的一切。
没有电话,通讯基本靠吼。
农忙时节,留在家中的人准备好饭菜后,会走出自家院子,练“狮子吼”功夫,喊仍在地里劳作的人们回家吃饭。于是,傍晚时分,“吃饭了”“晓得了”的吼声此起彼伏,在群山间回荡,谱写了一曲特殊的山村生活交响乐。
邻居间有事、村干部通知开会,也常常山上山下遥相呼应,对河两岸吼上几声。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也会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双手捧成喇叭状,对着群山乱喊乱叫,感受独特的回声现象。
群山连绵,回声阵阵。你对它破口大骂,它必定与你对骂;你对它开怀大笑,它亦回之以笑。
有时候,生活亦如“回声”。我们想要别人好好说话,自己就不要恶语伤人;想要别人善待自己,先要学会善待别人。
没有电灯,就用自制的煤油灯。
晚上点灯后,火苗吱吱冒着黑烟。灯芯被烧焦后,还得不时用针尖拔弄,才能维持照明。在灯下做作业时间稍长,鼻孔就会被熏得黑黑的。第二天早上起床,身上仍有一股浓浓的煤油味。
尽管如此,煤油仍是山区比较昂贵的生活物资之一。若不是夜间劳作,大人们总舍不得点灯,月光好的时候,会聚在院子里摆龙门阵,要不就早早地上床睡觉了。
《增广贤文》里说: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不一样“油”,点的却是同样的“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指路明灯”。
05植被
大山里有许多花草树木,在“靠山吃山”的生存法则面前,它们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有的命途多舛,甚至成为濒危物种。
天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兰花、山茶花等名贵花草,杉树、柏香树等树木,一旦有了药用、食用或使用价值,都会被“请”出大山,买给商贩、做成盆景或家具,产生经济效益。
反之,野花野草,因为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虽有被当成猪草拦腰割掉的时候,但很少被连根拔起,于是得以漫山遍野疯长。
无独有偶。村里有一棵红豆树,五六人牵手才能合抱,相传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印象最深的,是树干上大大小小的树洞和裸露在外的朽木。虽然有过被雷劈和火烧的经历,依然存活至今。
小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名贵花草,难逃被采挖殆尽的厄运;那么多笔直的树木,难逃被砍伐一空的现实。
长大后,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有时候,“无用”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值得深思。
野花野草教会我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根的力量、群众的伟力;红豆树告诉我们:“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既然无法选择外表的美丑和人生的际遇,那就选择深深的扎根吧。
时间是最好检验器。顺应自然,坚持不懈,也可以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06木屋
山里人住的房子,大多数是木屋,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全用杉木建造,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后来,因杉树变少、木匠难请、成本变高等原因,也出现了石头砌的、黄粘土垒的房子。
房子大多山一家,水一家的。
一是地形的原因,在山里选址,开凿一块地基,实在太难;
二是人们都信奉风水,建房前总要找风水先生,仔细研究一番,地基的选定、房屋的朝向、开工的日期,等等,都是有讲究的。
当然,有水源,或依山旁水,或能够挖出井水,是首要选择。
相传,村里风水最好的房子, 当属外公家位于窝凼的老宅了。去年,舅舅们将老宅翻修一新,看着群里分享的老宅新旧对比照片,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任氏老宅铭》:
杉木老屋,座落窝凼。
依山傍水,鸟语花香。
育母之地,儿时向往。
瓜果长满园,稻谷装满仓。
一宅有二井,美名传四方。
舅辈勤读书,做榜样。
改生来之命运,耀祖德之荣光。
修缮旧屋场,把握新方向。
齐称赞:千秋功业!
外公兄弟二人分家后,共住一栋大房子。
他们都以耕读为本,诚信为要,勤俭执家,带领舅辈兄弟姊妹十余人,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或通过手艺立身做人,全部走出了大山,在县城成家立业,一度在村里传为佳话。
但是,风水之说,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我持相同观点。
切实,家庭的兴衰成败,重在传承。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诚信,是一个人最好的风水。
07
很喜欢一句话,一切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变化。
生在大山深处的我,有幸见证了山区的时代变迁。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脱贫攻坚战的推进,退耕还林、移民安置等政策的实施,乡亲们大多举家搬出了大山。
几年前,国家成立了冰水河自然保护区,家乡被纳入了国家森林公园来建设,成为了十里八乡的旅游避暑胜地。
曾经被挤占的生存空间,又还给了花草树木;
曾经的羊肠小道,因人迹罕至再次被植被覆盖;
曾经的“狮子吼”功夫,1995年山区通电后就逐步蜕化了。
父母也享受到了生态移民政策,得了一套安置房,去年国庆喜迁新居。因故我未能回去参加乔迁之喜,通过视频聊天,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父母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因政策规定,享受移民安置房后,必须把山里的老屋拆掉。虽然心中也有遗憾,没了老屋,故乡就变成回不去的故乡了,但是,父亲打电话征求我们兄弟的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俗话说得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追求新生活,就应当顺应新时代,拥有辞旧迎新的良好心态。
如今的贵州山区,已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游子归家的时候,在桥隧比高达50%多的路上飞驰,在家乡道路的巨变中,也容易联想到人生路。
切实,人生亦如走山路,总有起起伏伏。只要淡然处之,处于巅峰时不骄傲自满,处于低谷时不灰心气馁,就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的阳光大道。
“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大山也是有灵魂和性格的,它潜移默化,早已融入了山里人的血脉,而我,大概也是因此回到大山的吧。
推么推原创写手|兰得一见
编辑|琪鹅
审稿|薛笨笨 阿图如是说
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推么推文化传媒(ID:atu0003)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Hello,伙伴们
推么推,140多名原创写手汇聚的平台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atu5802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