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文学:记忆中的供销合作社

2019-11-05   民勤生活

记忆中的供销合作社

凤鸣

供销合作社,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给人们以难以抹去的印记。现在走在县城,走在乡镇,每当看到供销社的那些老房子,或者是旧址,总能想起昔日供销社的辉煌或者是它的“消失”,咋能不让人思绪万千呢。

我最早去供销社,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去的。那时候小,对供销社的记忆,就是供销社的门市部,好大好大,栏柜好高好高,货架上的商品好多好多,那味儿好香好香,父亲给我买的那糖好甜好甜。对于其它的,没有太多的记忆。

八岁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了,在整个上小学的阶段,也去过几次供销社,记得那是西渠供销社的的一个供销社的分销店,在制产大队,我们跟大人们叫“唐家来湾商店”。离我们家较近,比较方便。大都是在开学前,家里人让我们带点羊毛,破鞋,骨头,或者是晾干了的芨芨草,到商店里卖了,买点学习用具,凑点学费书款(那时学五毛,书款三毛费),卖了“物品”,买了学习用具,留够了学费书款,再多少“贪污”点,也就一两毛钱买几个糖吃,解个馋。那时候,一毛钱七到八个水果糖,“贪污”个一两毛钱,可就是“有钱人”了呢。

上世纪的1973年春天,我上初中了,在什岔片的中学读书。什岔中学在当时的新西大队(现在的火坎村)第四生产队那里。那里离什岔商店不远(什岔商店在新西大队第六生产队处),有时间也去那商店转悠,到门市部看看,闻闻那商品的香味儿。真的是够馋人的呢。商品可真的是够诱人的。可自己穷啊,身无分文。有时候,也想“坏主意”。周末回家前,就事先编好“理由”,到家了事先放风,问家里要个三毛两毛的,家里实在没有的话,就要点羊毛,或者是芨芨草什么的,星期天下午早点去学校,把带的馍馍或者是炒面放到宿舍,再赶紧去商店买点自己喜欢的糖,或者是买几块饼干(那时候饼干也另卖3),再带到学校宿舍藏起来,每晩睡觉时看看,尝尝。就一块糖而言,也不会一下子吃完。每放放到嘴里尝尝那个甜味,闻闻那个香味,再用本子上的纸包起来,明天再尝再闻,每次尝完闻过,就会带着那个香味,甜味满足地睡去。一块饼干也是如此,每次尝一小块,再存起来,明天再尝,说真的,不怕别人笑话,那块糖那块饼干,不是吃完的,那是尝完闻完的啊!

上世纪1976年春天,我上高中了,在中渠中学读书。这里也是中渠公社所在地,相对农村来讲,也算是比较“热闹繁华”的地方了,单位集中,人员较多。也是中渠供销社的总社所在地。供销社就在学校的隔壁。当时供销社总部有两个门市部,一个是百货门市部,一个是收购门市部。后来又分为百货门市部,五金门市部,收购门市部安排到院子里面。相比各片的门市部,这里的货物商品更多更全,可谓是“琳琅满目”买什么有什么。门市部更大更宽敞,每个门市部里的正上方,都挂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八个大字,小点的门市部,都挂在两个侧面,一面是“发展经济”,另一面是“保障供给”。门市部的服务员更多,服务态度更好。放学休息时,学生可以出校门自由活动,而我们呢,也是有事没事,总喜欢到门市部转转看看。计划计划这身上的一元两元钱,能买点什么吃的,有时候转了几天,也舍不得花掉那一元两元,总想着“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也总希望以最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再就是看看水果有没有坏了的,会不会降价,饼干有没有压碎的,便宜卖的,可怜天下没钱人啊。

另外就是每天到供销社附近看看,来没来到供销社送物资的车,要不要人缷货?来没来送煤的车,要不要人下煤,如果能瞅到这个机会,就能挣个一块两块,七头八毛的,挣了钱好买点自己喜欢的食品,解解馋呢。

读高中时,除了最熟悉学校,再就是供销社的门市部了,记忆中,那时的供销社,就是人们购物的天堂,也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人常说:三尺柜台如海深,一般的人,是不可以更不可能进入柜台里边的。商品明码标价,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服务态度优良,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商品价格稳定,不论天南海北,执行同一商品同一价格。当日结帐,每月盘点,年底决算,短款赔偿。重要商品凭票供应,其它物资计划供给。农用物资分配供给,紧缺物资申请报批。没有因任何原因,任何“运动”,而造成关门停业的情况发生。在当时囯家经济困难,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极大地保障了当时当地的商品物资供应,极大地保障了当时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为当时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