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晔旻
契丹字哀册发表使人们联想起了唐乾陵无字碑上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金朝的石刻,书写的同样是契丹文字!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的契丹字研究由此展开了。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身阴刻竖行文字,前后分为两段,前段是契丹小字,五行,最多26字,最少14字,共88字。后为正楷汉文文字,共五行,108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破译契丹文字中的作用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之于西夏文的作用相垺。这是因为这块碑文不但是唯一一块刻于金代的契丹文官方国书,又是唯一一块具有严格的两种文字对译、传世的契丹文字标本碑刻(有的“哀册”如《道宗哀册》也有相应的汉文哀册,但并不是对译)。由于该碑文文字较长,文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月、数字、干支等专用名词又较多,且又有严格的汉文对译,这就为正确释读契丹文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研究者正是依此作为突破口,依此碑文字初步推出了第一批“契丹小字”“原字(相当于字母)”的音值, 使得蒙在契丹字上将近千年的面纱,得以初步揭开。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拓文
“契丹小字”是一种代表语词的拼音方块字,一个拼音方块字由一到七个表音的基本字符“原字”组成。这些“原字”来自汉字的变化,比如“力”来自汉字“加”,表“ka”的音(恰与日语片假名“カ”类似),而“付”借用了同形汉字,发作“p”的音。也就是说,“契丹小字”的形态虽然来自汉字,但与汉字的表意文字性质,已经有所不同。
“契丹小字”的“原字”已经发现了300多个,就拼音文字而言数量嫌多(作为音节文字的日语“假名”也只有五十音),说明其尚处于拼音文字的初级阶段。但比起“契丹大字”的字数,“契丹小字”又的确只能甘拜下风。史料记载,“契丹大字”的数量有3000多个,目前也发现了大约2000个。如此之多的字数,意味着“契丹大字”不可能是一种表音文字,而应当与其母体汉字一样,用作表意。因此,较之“契丹小字”,将汉字变形而来的“契丹大字”的释读显得更为困难,算得上世界上最难解读的古文字之一。历代学者只能通过人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以及年代入手,艰难推进释读工作。另一方面,包括契丹语在内,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属粘着语,用表意成分多的文字记录有丰富形态变化和语法变格的契丹语,当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或许也是有了“契丹大字”之后辽人还要创造“契丹小字”的原因。而“契丹大字”随着辽朝的灭亡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在金代基本未得到传播。这或许也可以用一个侧面说明,这种文字的设计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