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木榔村,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木榔村是一个契丹族曾经生活过的古村落。
木榔行政村位于施甸县北部坝区东北角,隶属由旺镇。村域东邻老麦乡,南邻银川村,西邻源珠村,北邻水长乡边斗村。全村国土面积5.29平方公里,海拔1481.5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990毫米。木榔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08户,总人口2213人。
木榔村村内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以粘土为山墙,以当地的松木、椿木等为隔墙与梁柱,灰瓦为顶,历经沧桑传统朴实。
木榔古村落由元初屯田驻兵而形成,至今已有约720余年,至元(忽必烈年号)28年蒙古军征缅甸失败后回撤永昌,其中契丹部因气候不适,选取石甸坝及其周边山地屯田常驻,并设石甸长官司。
“榔”为契丹语“兵站”,前缀兵长之名用以区分,百户耶律木光屯兵地即为木光榔,清代5品云骑尉武功将军和3品顶戴副将衔协都司总兵建居于此。滇西抗战时期,国军大批驻扎于此,解放后武工队亦驻扎于此村。
木榔村整个村庄被北部的碓房坡、东部的东山、南部的黄家山呈半环状环绕,西部为木榔小河,南部大河穿越,中部是被称为红坡头的小丘,形成当地人称乌龟游江的绝佳风水格局。村中年代超百年的老建筑有30余座,是施甸传统民居和施甸以契丹为主题的多元文化的代表,具有较大保护和开发价值。
木榔古村落相传形成较早,现有住户326户,村内主要以蒋姓、王姓两大院建筑风格为代表的四合院和三方一照壁建筑,古建筑相对保全完好。特别是蒋姓祠堂壁画“青牛白马图”相传是元代契丹族文化产物。传统蒋姓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延续。王姓大院气势磅博四合四进,具有典型的民居特点。
木榔村耶律宗祠:元末明初,永昌的契丹军队首领耶律阿苏鲁受封首任石甸长官司正长官,代表着契丹族人将在本地休养生息,为祭祀先祖、传承家族,耶律阿苏鲁决定建设耶律宗祠。原定设于永昌府附近未果,后建于石甸长官司旁,建成不久即被烧毁,因木榔地形与祖源之地类似,最终建于木榔。明正统年间阿苏鲁被追封为武略将军,故此宗祠也被称为武略祠。
康熙十三年重修,光绪七年扩建,民国二十九年续建。因该祠为阿苏鲁所建,而永昌这支契丹人尊阿苏鲁为分支老祖,故本宗祠为保山地区所有契丹后裔的祖祠,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该宗祠近似东西朝向,两进院落,由正堂、左右厢房、过厅、耳房、附属房等组成,皆为两层土木结构传统建筑,院门估计为民国所建,轮廓有教堂剪影风格,院内青砖铺地,灰瓦白墙,梁枋门窗有雕刻,正堂内供奉耶律历代先祖,并留有正堂原有的四扇雕刻精美镂空浮雕木门,历史上是家族祭祀和议事的场所。
木榔村龙洞:契丹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提倡自然崇拜,具体表现为拜山神、拜水神、拜树神、拜先祖。据木榔村史记载,木榔村曾建有三个山神庙,分别位于山神坡、寨头、寨中。传统习俗正月初二拜山神、土地神,村内老少齐至,由主祭火烧猪肉为祭品。村内曾建有两个龙王庙,分别位于寨头小龙洞和寨中中龙洞。
木榔村王家大院:村中王家大院为清代古建筑,属保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上下两院四进院落,土木结构卯榫,穿斗抬梁混合的瓦屋面硬山传统建筑,梁柱、飞檐、门窗、照壁皆有彩绘,门、窗、枋、雀替上有精美的浮雕和透雕,大门为垂花门。王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分上下两院,下院为三品顶戴副将衔协都司总兵王诚所建,上院由五品云骑尉武功将军王祖佑所建,为清代官宦人家居住场所。两院皆为两进两院式布局,土木结构穿斗和抬梁结合的筒瓦屋面硬山顶建筑。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由正房、左右厢房、过厅、耳房、马房组成,主体建筑皆为三开间,梁头、枋、雀替、门窗等皆有精美雕刻,正房和过厅门窗及梁枋尚留有彩绘,但颜色剥落难以辨识,院内台阶、庭院地板为青石所砌。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