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厕不能变成“花架子”

2019-07-17   新华融媒大三农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近年来,改厕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部分区县仍然存在改造不彻底、质量不合格、补贴看不到等问题,引起了村民的不满。

那么,改厕工作中都出现哪些问题呢?我们来看几种最常见的。

农村改厕四大问题坐便器到底收不收费?

不少地方都出现类似这样的事,有的村厕改要求村民交60元坐便器的费用,可有的村却不用交。官方解释第一次改造时,村民的座便器都是免费的,只有在二次更换的时候才会产生费用。对于那些交了60元坐便器钱的村民来说,这个钱到底用在了哪里?

新的形式主义:有的村民明明已经不在老家居住了,自家的院子里却有一个改造后的旱厕。更奇怪的是,有的旱厕化粪池的三格水泥板全部用水泥密封,也就是说即使有人使用,也根本没有办法抽厕或者维护。花了钱,费了劲,最后新改造的厕所却闲置无用,村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新的形式主义。

化粪池满了都是自己弄:多地规定,每年至少为每户居民免费抽厕一次,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有村民反映,化粪池满了从来都是自己弄,别说免费了,花钱都找不到人,村里连相关的设备都没有。除了抽厕难以外,到了冬天,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改造后的厕所就容易结冰无法使用。

厕改补贴进了谁的腰包?

今年,还将新开工农村户厕改造1000多万户,国家资金落实达到70亿元。这些钱都进了谁的腰包?为什么农民普遍反映根本没见过补贴呢?看来是有人“别有居心”。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改厕工作质量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严把农村改厕“十关”。同时也要解决影响农村厕所革命质量和效果的一系列问题。

严把农村改厕“十关”

一是严把领导挂帅关。县乡村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二是严把分类指导关。根据实际确定本地区农村改厕的优先序,集中力量、精准推进。

三是严把群众发动关。坚持好字当头、质量优先、务实推进,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

四是严把工作组织关。做好农村厕所改造数据信息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农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改厕计划,建立完善农村改厕建档立卡制度。

五是严把技术模式关。因地制宜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积极研发适合本地区的农村户厕和公厕建设改造技术模式。

六是严把产品质量关。严格确定选材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杜绝质量低劣产品。

七是严把施工质量关。强化施工全过程监管,探索建立由乡镇政府主管、第三方监理、村民代表监督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八是严把竣工验收关。完善农村改厕验收标准和办法,未通过验收的,不得拨付财政奖补资金。

九是严把维修服务关。明确厕所设备管护机制,配套建立相应的维修服务体系。没有落实好维修服务措施,宁可不开工、不建设。

十是严把粪污收集利用关。优先解决好厕所粪污收集和利用去向问题,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统筹推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农村厕改工作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存不得一点侥幸心理,搞不得一点形式主义,要把好事办好,不能只挂在嘴边,更应该落到每家每户,落实到每个环节,确保卫生厕所群众能用、会用、愿意用、用得长久。

来源:农业农村部